高考对于考生的家长是心理上煎熬和无奈中的绝望,简直是每天生活在刀刃上的感觉,因为考生的情绪变化都会让家庭窒息到了极点。
考生
首先高考当然冲锋在前是孩子。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现在的社会基本上是三口之家也就是高危家庭,孩子、家长各占三分之一缺一不可,从许多父母的角度来说都希望自己孩子是人才,都能成为有头有脸的人物,加上现在国家经济也比以前要好的多,国民也是收益者,家庭收入比三十年前要增加许多,而直接收益者就是高考的考生,于是家庭中教育的投资简直达到了疯狂地步,许多家教公司也就在考试机制下有了茁长成长的趋势。
许多考生家庭犹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一样“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几乎所有的幸福家庭都是考生的分数很高,孩子在重点中学或示范性高中的重点班或理科班之中,家长也就因为自己的孩子分数遥遥领先,家庭就相对平静和谐;而那些不幸的家庭天天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故事,故事中有辛酸、有悲壮甚至是惨烈。
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九十年代后出生后国家经济开始进入到了发展阶段,中国开始对国际上许多国家开放,于是大多数孩子是在丰富多彩社会中成长,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殊性许多考生都是在家中由众多成年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由于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在现在中国家庭中明显突显,这些新生代成为了“稀有物种”,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看成了家庭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大多数孩子就在“两代宠爱在一身”的架势下被溺爱、娇惯甚至跋扈,有些孩子所谓“个性”是在长辈培养下成为了“霸道”。最主要的是有些孩子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迹象,中国泱泱五千年中“感天孝道”在这些孩子身上没有了痕迹。
而当今的高考已经突现出了封建科举考试种种迹象,那种“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佘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敢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场景,几乎已经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就是家中考生就再版,我不由感慨,我们是在选拔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对于在呵护下成长的九零后的考生突然成为激烈的竞争,心理承受程度是可想而知。
《聊斋志异》中描写乡试士子:“入场提篮像乞丐,点名受呵责像囚犯,进入号房像秋后的冷蜂,出场后像出笼的病鸟,盼望报子时坐立不安像被捆住的猴子,得报没中像中了毒的苍蝇……”我们如果现在看看身边的考生几乎就是“早上上学没睡醒,教室上课全瞌睡。夜晚灯火到两点,作业还是没完成。考试成绩大排队,落后就要受责难,从早到晚都做题,只盼六月七八号。”学习知识没有了兴趣,只有生存的压力。
其实对于整个高考中做题、考试以及分数排队考生还是能够完全接受,因为以上的行为还具有公正性,学习知识的过程就犹如陆游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境界,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出王国维的三个境界是有着无怨无悔的感觉,哪个“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只有在教室中聆听优秀教师的授课才能体会天涯路是自己的追求;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是在刻苦的总结以及科学推理中使人憔悴理解到赤裸裸的真理是需要人智慧的探索,虽然为了追求真理付出了代价;但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却就在眼前,这个过程让人留恋、让人忘怀。综观高考三十一里程,众多人对于经历过那段艰苦的时期都是在聚会上津津乐道而无怨无悔。
翻阅关于高考三十年的里程,我发现高考政策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为增加的条件成为了寻找三个境界的考生不公正的心理压力。首先在当今的中学中有许多可以增加分数的渠道,三十年中不变的数理化和生物各种竞赛成为学生越过高考这条独木桥的诀窍,教育部的保送生条件有六类考生不用参加高考考试,于是就在全体考生最后关键时期,高三年级中不时在考生传播着有些考生被保送、有些考生加分,于是对于埋头复习的大多数考生开始了心理上的压力与不平,对于学习成绩始终遥遥领先、又参加了数理化和生物国际、国家竞赛中得奖的考生,全体的考生都是赞誉而没有更大波动,但是平时在学校和同学中成绩几乎是排在后面的个别学生由于有一篇所谓的“高水平”文章(至于文章是否出自学生本人就不得而知了)而获得了大奖,同时可以保送重点大学。这样的情景在整个考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考生心理开始了波动甚至是愤怒,对于九零后的独生子女由于都是在成年呵护下成长的考生,就开始埋怨家长,许多孩子公然对父母指责“父母没有本事”,中华民族传统“孝敬父母”已经荡然无存,家庭惨烈的争吵在客厅中回荡。
考试
中国自隋唐以来创立的“科举制”,虽然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在清朝末年被废除,但是固有的模式以及方式总是束缚着中国人的理念,思想意识中的科举考试的模式总是时时萦绕在官员的脑海中,加上全体中国人有随大流的习俗,于是考试对于中国的孩子从上小学开始了,什么“剑桥英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迎春杯作文奖”等等名目繁多的考试,于是刚刚对上学感到新奇的孩子就开始了考试的“长征路”。科举考试堪称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世界各国以及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都给予了很高评价,许多国家都感慨中国学子考试能力不是瞬间能赶超中国。
面对目前考试花样繁多,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对于上数学、英语、作文太难为孩子,就把目标投上艺术类,诸如:钢琴、小提琴、鼓号乐等等,这些不是让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而是为了能进入好的学校敲门砖,于是在所谓的艺术考级中功利主义开始明显上升,这些现象对于幼小的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很严重,由此一些学生在学校中也有了功利思想,对于不升学考试的科目认为可以不学,只学习考试的科目,对于自身的学习没有了目标。
本来考试是对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的监测,但是由于学生的分数直接决定学生未来以及老师的业绩,因此师生对于分数的多少就看的有为重要,加上家长的烘托和配合,“分分真是学生的命根”在现在的考试中几乎和《聊斋志异》中:“盼望报子时坐立不安像被捆住的猴子,得报没中像中了毒的苍蝇……”的描写没有区别,那种针毡的感觉是我们成年人很难体会道的,记得孩子在高二分班考试后,都不敢去查分数,怕从重点班里分出来的恐惧神态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对孩子讲在普通班里一样能上好大学,安抚了孩子很长时间。我的一个学生刚上高中就得了“忧郁症”,他在一天傍晚放学时与我交谈,感觉就像天塌陷一样,没有了期望。我在望着他漫不经心、拖着疲惫的步子离开学校时,我的心都快碎了。这个原来自信的男孩,有着浑厚的嗓音,迈着朝气蓬勃的步伐和笑逐言开的少年,我怎么都不会相信他刚上高中就得了“忧郁症”,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都和他小心交谈就怕引起他的症状发作。
对于现代的考试,我发现模式化非常严重。对于所有的考生“机读卡”是最熟悉不过了,一个2B铅笔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就在眼前发生,尤其是现在高考分成“理综”考试卷,把物理、化学和生物放在一张考卷内,看看结构:先是生物选择四道题,而后化学八道,最后是物理选择。笔答题又从物理开始、而后化学,最后生物。我想早在古希腊时期科学家就把物理、动物和植物就区分开来了,我们也常常说:“隔行如隔山”,每个学科都有自己专业特色,但是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却在两个半小时内却跨越三个学科界限中翱翔,考试题目根本没有把学科中有联系,许多高三学生练习了一年了才能适应理综(文综)试卷的结构安排,当他们走进高考考场后是他第一次也最后一次把理综(文综)试卷完成,真不知道高考选拔人才是在考察学生的什么?
高考由于考试方式的艰辛,对于刚刚跨入成年人行列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折磨,有些孩子对于考试惧怕心理在高考前两个月反应直接表现在生理上,男生焦虑和恐惧表现是呕吐、发火以及烦躁,女生例假不规律甚至乐观开朗性格也变成了脾气暴躁,孩子在最后的复习阶段看到雪片般的试卷就恶心,许多高三的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明显下降,我在开家长会时静静地回顾了自己孩子三年高中阅读书本的时间,我计算了许久发现高中阶段课外补课时间把孩子大部分阅读时间占据了,他那有时间看书思考,我不禁悲哀起来,我们的孩子天天都是考试这个核心轴左右着,我们未来都要用考试来处理问题吗?
孩子高考结束后的三天里,我把孩子的练习片子和书本整理后发现,练习片子高度与普通桌子一样高,其实孩子在高考结束后跟我交谈,他说高中生物也就是在最后一个月内把所有的高中课本通读一边后,把自己以前看的许多父亲书架上的课外书作为铺垫,于是理解后就不怕高考中生物题,所以他感觉生物不难而且对于生物题的理解很到位。我的感触很深,我的孩子化学不好,我开始自责是由于化学的课外书籍家中太少了,于是孩子没有及早接触到这个学科,我想这不是考试能体现出来。
高考结束了,但是我一直思考着高考如何能真正适合中国的孩子问题,我也焦虑地等待着高考结果,整天寝食不安、焦虑,我只感觉像听判决一样。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