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说“学问”

时间:2023/11/9 作者: 美文 热度: 11273
严一祎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

  “学问”一个贯古穿今的两个字。可,什么是学问呢?依我看,大概就是既学又问吧!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好问的人,终身为愚人。”自古以来圣人们都提倡大家多提问多思考。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储也,非学无以广识。”《尚书》中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之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观之,学和问是不能分家的。这是古人都通晓的道理。

  反观现在的我们呢?有几个人能做到“学而问”呢?遇到不会的题,不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深究,而是通过信息手段,轻松得到答案,然后抄下敷衍了事。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样不对,甚至在抄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罪恶感”,但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大家都已经习惯懒于思考,停止发问了。事实上,只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人,才能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更得心应手。发现问题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当下,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提问”与“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人天生下来,本就充满着好奇心。看看,婴儿总喜欢啃啃这个,摸摸那个,转着黑溜溜的大眼睛感知着这个世界。这是什么呢?不就是一种提问的展现吗?只不过那时他们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罢了。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有好多好多问题要问,恨不得把所有事都问上一问,这不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吗?

  但是,当我们问长辈时,他们似乎很敷衍:有时说不知道,有时不回答,有时竟会不耐烦地让我们走开,不要打扰他……

  在得不到长辈们的热情关心和指导下,我们会怎样?我们会十分的失败与失落,似乎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别问了,反正也不会有结果。”久而久之,我们便失去了提问的兴趣,甚至拒绝思考。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影响重大的家长,应怎样对待孩子所提的问题呢?我以为,在情绪上应表现出高兴和热情来关心孩子和他们所提问题;在态度上应以鼓励来激发孩子追问和持续思考。即使那些问题你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也应给孩子提供一些思路或耐心陪他一起寻找答案。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提问”和“思考”这个过程。我们绝不能将孩子们好问、善问的天性扼杀在摇篮里。

  怎样唤醒并培养孩子们多提问多思考的好习惯呢?我认为,家长多带孩子出去看看大好河山,亲近自然和社会,孩子们在品味、欣赏美的时候自然生出一些新奇的想法。然后引导并要求孩子每天提几个问题并认真记录下来,将此当成孩子们自己写下的成长记录。家长和老师还应每周对孩子所提问题进行点评或解答,从中挑出有意思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相互交流,从小就培养提问的习惯,时间长了,自会发现提问之妙。

  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做些什么呢?请允许我进行大胆的设想: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将自己的疑惑记录下来,布置成要完成的作业,而且学校定期开展提问大赛,那效果又会如何?毕竟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不懂的地方,如果不及时提出来并弄懂,那问题便会越积越多。当下,学生似乎很少大胆地向老师和他人提问,一是惧怕老师,二是怕同学嘲笑。如果将不会的问题记下来交给老师,便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这不仅能让学生的问题得到解答,也能让老师清楚学生的理解程度。对老师的教学也是十分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学校的问题大赛或许更能激发学生提问和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不好问又怎样体现好学呢?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提问有着密切聯系。提问往往就意味着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只有疑问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指导老师:李蓉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