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旨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忧乐观

时间:2023/11/9 作者: 美文 热度: 11337
张大文

  这两篇文章,虽然一篇只写了范仲淹怎样倾其俸禄?购置义田?周济族人的事情,另一篇也只写了他如何结合市情民风?纵民竞渡?刺激生产?共度荒年的过程,但是,它们却具体而生动地诠释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内涵,指导我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加以理解和把握?

  范仲淹的忧乐观,虽然冠之以“天下之忧”?“天下之乐”,但是,如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样,范仲淹所忧的,都是一人一族一地一时的困难,而且在困难发生前有所预料并力争解除?——请注意,这种预料能力决非扑空而来,而是早年立志于道?二十年来与时俱增的忧患意识所决定的?为了实现好施之志,始终隐忍以行?早年读书长白山,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冻粟糜而食;贵显以后,点滴积蓄,食不重味,家人不识宝贵之乐,一旦人有急难,必济之而有脱去敝屦之快?这样,我们便可确信,公殁之日,何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的原由了;我们便可确信,钱公辅在第三段,何以叱责让族人陈尸沟壑变为腐肉的高官厚禄者的原由了?

  那么,购置义田是不是仅仅为了以斗粟匹缣去饱暖族人而已呢?范仲淹的眼光还要放得远得多?他的曾孙范直方在绵历三代后经过当年义田义宅,族人虽然因义宅焚毁星居村落,一旦会集山间,二百多人长幼聚拜,慈颜恭睦,仿佛一家人?这时,他才见“文正之用心”在于族人内聚力的恒久?而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一次,范仲淹派儿子从亳州到苏州运麦五百斛,回途中在丹阳遇石曼卿因家贫无力葬母已滞留两月,便以所载舟麦与之?回到家中,撮要告父过程?父亲说:“何不以麦舟与之?”儿子说:“已付之矣?”这时,只有这时,范仲淹才“心知其有子”矣?——这就是说,范仲淹是把周济族人一事放在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上来做的,目的是使家庭?家族?社会和谐发展?

  可见,只有先家人?家族?地区之忧而忧,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么,家人乐了以后,范仲淹是不是也乐起来了?——他还在这样告诫儿子:“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cuàn),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早世?吾所恨者,忍令若曹享宝贵之乐也!”

  你看,他又在“后天下之乐而忧”?而比较反常的,恰恰是在杭州救荒时,有一次,他倒是“先天下之忧而乐”了?请看:吴人喜竞渡,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索性带头快乐!难怪监司弹劾杭州不关心救荒工作了?而事实上,这里恰有范仲淹忧乐观的方法论意义?他熟知民风,纵民竞渡,号召诸市庙以饥岁工价至贱而大兴土木,并以工代赈修建粮仓官舍,以此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从而刺激生产,增加就业岗位,“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同时,利用价值规律这一杠杆调节粮价,促进流通,使外地粮食源源运往杭州?范仲淹“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以至大灾之年,“杭州晏然,民不流徙”,这在中国救荒史上是一大创举,也是范仲淹忧乐观的成功实践?不能贯通古今,不具经济之略,不从我做起,不从小事做起,任何口号都是侈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