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孔子的“爱人”之仁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9612
叶芬芳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论孔子的“爱人”之仁

  叶芬芳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孔子的“爱人”之仁,即曾子所谓的“忠恕之道”。而“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一面,而“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面。

  孔子;爱人;仁

  仁是《论语》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但究竟什么是仁?古往今来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解释。有的认为“仁,人也”,体现的是一种人道;有的认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与“礼”是一体的,仁是一种内在涵养,而礼是这种涵养的外化。孰是孰非,只有溯其本因,才更为准确。

  《论语》里,孔子谈仁之处甚多。据统计,“仁”字在书中一共出现109次。或弟子问而谈。如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或夫子自言自道,如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或以仁许弟子,如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或以仁称许古人等。《论语》里论及“仁”处,非一而概之,可谓杂而不清。但看似庞杂,孔子自己却很清楚。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夫子每天与弟子谈论学问,然有其中心或焦点,曾子对老师所说的中心是不言自明。但曾子的明了,却给后人解释留下很多分歧。有人认为曾子为人木讷,悟性不高,夫子之至道竟能不言自明,怪矣。暂且不论孰是孰非。笔者以为要很好梳理清楚到底什么是仁,需从“爱人”之仁说起。

  “爱人”之仁,出自《颜渊》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但何谓“爱人”?孔子答话里没有作解释,从后文看,樊迟似乎已经全然明白,因为他没有追问。不过,我们后人倒很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看,爱有吝惜、怜悯之义,人又该包括谁呢?是关系近一层的,如君王、同事、亲人、朋友,还是关系远一层的,如别人、陌生人呢?笔者以为这里的人应是关系远一层的别人、陌生人。因为孔子“仁”的理论的本源即深发于至亲之爱。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一本作人)之本与。”(《学而》)这一则里,阐述了儒家观念中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之关系。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家若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在外则不会冒犯长辈,更不会作乱。由家庭伦理推及社会伦理,强调家庭伦理的本位作用。这也是孔子“仁”思想的一个本源,即推“己”及人。自然是由对自己的父母、兄长的爱与敬意,推及对关系相对疏远的长辈、陌生人的爱与敬意,这也是为仁、行仁的具体表现。“仁”的大、行仁之难,以及不轻言仁,也由此而来。所以孔子所述“爱人”之人应是关系远一层的人。倘若近论及亲人、朋友,孔子的仁便只限于家庭伦理,以孝弟代之即可,何言仁矣。若如此,是否会怜爱、怜悯别人、陌生人即是仁呢?也不尽然。

  《论语》中的“仁者”很少,或说孔子不会轻易以仁称许人,在书中曾称管仲为仁。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这里肯定管仲推行“仁”道。但即使是对弟子却不轻言仁。孟武伯问:“子路人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这一则里,孔子肯定子路、冉求、公西华各有其才,但并不认同他们是“仁者”。不过,在孔子的诸多弟子里,颜渊倒是例外。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无论是德行,还是才能,都是得到老师称许的,所以孔子以“仁”称许颜渊。而颜渊又是如此出众,由此可见“爱人”或行仁之难。但行仁也有其法,即孔子所谓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爱人”之仁的具体实践,又要回到曾子所谓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虽然对这段话的解释有诸多争议,但争议中更要明确地回到孔子自己的解释。

  《卫灵公》篇记载了一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文中,曾子所谓的“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爱人”应是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时,要考虑别人的欲求。所以仁者应是在处世时能做到将心比心,也即孔子所言的“能近取譬”。对于这一点,有学者认为这是仁的消极的一面,即不作为,但又常想到他人。其实不然,做事时考虑到别人的欲求便是“作为”。以上是对“恕”的解释,这只是“爱人”的一个方面。什么是“忠”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人,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仁者,应是“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由自己的欲求推及他人的欲求。当然这种欲求不是一己私欲,而是天下大义。这是有作为的积极的一面。

  所以孔子的“爱人”之仁,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 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

  [2] 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叶芬芳(1986.05-),女,江西余干,硕士,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B222.2

  A

  1672-5832(2016)12-0226-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