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魏晋时期文学与书法艺术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9190
杨雪钰

  (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魏晋时期文学与书法艺术

  杨雪钰

  (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书法艺术不仅需要有纯熟高深的技法要求,更是要具备是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高雅的情趣,总之曰当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书法艺术和文学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秦汉时期文学与书法艺术已经开始相互渗透,而魏晋时期更是文学与书法相互交融的时代,把书法艺术推向了历史的高峰。

  文学;书法;二王

  前言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说道:“ 书者,如也。”如什么呢? 后来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中释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此观之,书学即人学也,也是才学也,所谓“书如其人”是也。其实书法与文学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却又有着难分难解的联系。书家不必一定是文学家,但肯定是一个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否则,他很难成为大家,也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书法离不开汉字,书家的情感往往也寄托于汉字当中,如果情绪失去了依托,会让人不知所云。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也可称为一种与文学互为表里的艺术。

  所谓书法家,是既要有学识渊博、人品高尚、情趣高雅,并且更要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如果不具备这几点,是不会成为杰出的书法大家的。因为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就无法达到崇高的艺术境界,那也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此类书法作品的价值在于“书法外”的“文学感想”,而不是“书法中”的格局技巧等“艺术上之功夫”,他们的书法价值亦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之外的文人气象与寄托。

  魏晋时期文学与书法的相互通融,在中国历史当达到了一个高峰。王羲之是一个生性旷达不羁的人,他的文章情随意至、下笔有神,文字畅达清爽、洒脱无拘,其书法更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被称为“书圣”。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名士谢安、孙绰及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人,在兰亭举行消灾祈福的活动,并且赋诗结集。王羲之为诗集写了序言,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全文洋溢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属于文学佳作。这篇序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羲之的思想观点、志向和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本文从兰亭聚会的时间、地点写到周围的秀丽风光,很自然地联系到气象天体。与宇宙相比,生命短暂,在举出对人生的几种态度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在有生之年作出自己的贡献,“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文章的最后又回到序言上,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并且经过王羲之的书写,它成为了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晋书·王羲之传》认为“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后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论《兰亭集序》时说: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效实,一生死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苍凉悲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纵观《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其笔资变化多端,笔力劲健涵蕴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察其笔法,正锋与侧锋相生相发,转换灵动。呈妍用侧笔,圆润生:取劲用正锋,力度足。运笔的速度,流畅而匀和,笔势自然含蓄。羲之从容地把笔运毫,结构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所以说“兰亭”它不仅是精美绝伦的书法名帖;更是千古传诵的诗篇与序文以及内涵丰富的士人文化,是文化的复合。王羲之在放情山水的同时,“感慨系之”,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余嘉锡曾说:“右军亦深于情者。读《兰亭集序》足以知其怀抱。”

  此时期文学与书法的交融表现在书法家有时还书写他人的文学作品。如羲之之子献之所书《洛神赋》,此赋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其献之所书书法艺术作品,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三云:“《洛神赋》,王右军、大令各书数十本,当是晋人极推之耳。”董逌就曾赞叹曰:“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自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非善书不能也。”据《宣和书谱》卷十六的记载:北宋宣和时,御府藏有王献之的书法作晶八十几件。其中有草书《洛神赋》、不完整的正书《洛神赋》和《古诗帖》两种。纵观整个魏晋时期,善书善文者众多,正如王僧虔《论书》云:“谢安亦入能书录,亦自重,为子教书嵇康诗。”这也是书文皆善的典范。

  东晋文学和书法的通融,主要表现为文学与书法相互交融。表面上看,这种交融比较简单,实际上却蕴涵着相当复杂的内涵。其中有书写内容的选择问题,也有感情的投入问题。书法家书写的诗文的内容,对书法家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诱发,能激发书法家的书写。而一旦书法家书写某些诗文,又会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唐朝孙过庭《书谱》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王羲之之所以选择书写《乐毅论》、《画赞》和《兰亭序》等,是基于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考虑。他书写这些作品时的情感,是否像孙过庭所说的那样,或“怫郁”,或“意涉瑰奇”,或“思逸神超”,难以断定。但当他书写这些作品时,投入和引发的感情是不同的,这一点当是可以推定的。东晋文学向书法的移植,文学和书法两种艺术的通融,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这就是“书法文学”。这种艺术,就文学来说,保留了原作的内容,又体现了书法的艺术,书法和文学互为载体,共同发展。

  结语

  我们常说“书如其人”,如其才学,其实归根结底书者的艺术气质最终还是从审美意识中来,而这种审美意识是来自书法家的整个知识文化结构,而知识文化结构主要从博览群书的知识海洋里获得,它能体现了书法家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气息。所以说书法与文学是相互作用的,这样才能算是高尚的书法艺术。

  [1]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

  [2]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

  [3]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4]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杨雪钰(1992-),女,汉族,湖南张家界人,书法硕士,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方向:书法理论。

  J292

  A

  1672-5832(2016)12-0175-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