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关于网络趣缘群体的文献综述
杨梦宇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具有的方便、快速、及时的特性,使网络交往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交往方式。人们以网络为载体、以兴趣爱好为纽带进行交流分享,超越了地理限制而发展成了网络趣缘群体。它们的类型多种多样,年龄层次分明,功用各有不同。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必有其原因,也对社会有着正负面的影响,在已有的对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中,笔者对其进行了梳理,其中,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成因、对成员及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等方面。
网络趣缘群体;认同 ;影响
1 引言
来自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2011年6月到2015年6月的四年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从36.2%增长到48.8%,网民人数48500万人增加到到6676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人数都在稳定增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地域的社会个体正以虚拟社区为平台,以网络应用为工具,以相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进行多层次的传播互动,建构起灵活而不失稳定的趣缘文化共同体。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趣缘群体从以兴趣为纽带的群体中,获取社会资本和满足安全感或社会地位等(许烺光,1990;吉登斯,1998;普特南,2002;林南,2005)。
胡申生等(2005)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蓝魔”球迷趣缘群体、章雯(2006)对上海市黄梅戏迷趣缘群体进行分析,以及张雯莉(2006)对北京市某羽毛球俱乐部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对人们参加趣缘群体的动机以及群体的功能性做了一个归类。
2.2 网络趣缘群体
网络社群是以网缘或趣缘为基础的,围绕着共享的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的虚拟群体 (霍华德,1993;段伟文,2002)。
谢玉进(2006)指出网络趣缘群体是由不同的上网者以网络为平台以各种相近的兴趣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并在网络上频繁互动形成网络互动关系的群体。
罗自文(2014)提出网络趣缘群体是指一群对某一特定的人、 事或者物有持续兴趣爱好的人,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 情感分享和身份认同而构建的“ 趣缘” 共同体。
2.3 群体认同
一是心理学的视角。它对于认同的关注是建立在广泛意义上的,包括族群、国家和性别认同等等,是通过主观上的知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共属,从而产生一种认同感。
二是社会学的视角,根据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来解释群体行为。更关注基于社会互动而获取的认同,和社会角色对自我的重要性。
行动者将自身归类于某一群体并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即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群体,并自觉与群体特征保持一致,同时也感受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价值和情感意义(Taifel,1981;王兵,2001;安秋玲,2006;赵云丽,2007;佐斌,2009)。
徐贲(2004) 、刘文智、宋美云(2008)等人的研究多集中于族群认同、阶级认同和国家认同。
3 主要研究内容
3.1 成因及群体认同范芳旭(2010)、信鸽(2009)认为网民在网络社会群体中的身份认同是现实自我的延伸。范芳旭以《读库》读者群体为例,发现成员通过阅读和写作进行着聚焦于趣缘物《读库》的交流,通过对群体价值观的理解和遵从、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和共鸣,来获得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罗自文(2014)将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分为恋“ 人” 型、 恋“ 物” 型、 恋“ 活动” 型和恋“ 媒体文本” 型四大类。同时研究发现,趣缘群体的形成,除了网络本身的隐匿性、快捷性等,个体的兴趣爱好及社会压力等占了更大的比例。
3.2 功能及影响
谢玉进(2006)指出网络化催生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他论述了网络趣缘群体对青少年的发展当中具有社会化功能、情感功能和教育功能多种社会功能。
刘宇涛(2007)、卓志宏(2011)分析了网络趣缘群体对大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会危害大学生的社会化,鼓励大学生多做社会实践。
蔡琪(2014)、罗自文(2014)指出网络趣缘群体是一种以身份认同为基础的亚文化体系,网络趣缘群体的传播效果已从追求信息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转移到追求信息的文化价值。
吕品(2008)通过对 BBS 中“同人女”群体的互动分析,对网络趣缘群体在个人自我认同的获得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予以了肯定。
3.3 个案研究
周洋(2011)以乒乓球器材发烧友为例,研究发现网络趣缘群体主要通过树立群体价值观、文字和图片的暗示、成员的吹捧和群体的奖励、打击异己以及线下体验等来影响成员的消费方式。
张蓝珊(2014)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从Coser组织的形成动因、跨媒体互动平台、精神建设、认同路径以及控制管理等方面来分析 Coser组织的形成机制。
赵璐(2014)以豆瓣网为例,探讨公众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来建构身份认同。
4 研究述评与展望
在笔者查阅关于网络趣缘群体的相关文献中,只有几十篇,依托网络而兴起的新的趣缘群体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在青少年社会化层面上,对他们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但以往研究忽视了网络趣缘群体兴起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网络趣缘群体的兴起最开始是以游戏为媒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更多的类型,以传播社会价值为主的网络趣缘群体在越来越多的兴起,担负了更多社会文化的意义价值,笔者看到对于此类的探讨还很少,理论意义还值得研究。笔者认为后续研究可以丰富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和年龄层,将研究范围扩大,加深纵向和横向研究,以网络为依托,在时代背景下,深化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信鸽.网络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
[2] 赵璐.“我”与“我们”网络交往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以豆瓣网为案例的研究[J].理论前沿,2014(2).
[3] 范芳旭.趣缘群体中的群体认同——以《读库》读者群体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0,12(1).
[4] 罗自文.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和成因分析 ——以6个典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访谈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5).
杨梦宇(199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教育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G206
A
1672-5832(2016)12-0089-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