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0000)
高职《电子小制作》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
赵宇昕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0000)
一体化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一直在进行。《电子小制作》强调以工作过程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采用项目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高职;课程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等。我们选择高职的《电子小制作》这门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电子小制作》采用项目教学法,从简单任务入手,通过亲自动手组装电子产品,进而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知识、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电子产品制作的方法。
1.学生现状。这门课程在五年制学生的第一年下半学期开设,学生对于电工电子技能几乎是零起点。设置本门课的初衷就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小制作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2.课程目标。
①能识别常用电子元器件。②能测量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参数值。③能对元器件、导线和通用印制电路板进行简单加工处理。④能按照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将元器件和零配件合理地装配并焊接在通用印制电路板上。⑤能对进行电子产品的调整与简单的测试。
3.一体化项目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包含2个子任务,分别为:①聪明鼠的制作。能利用电机巧妙地避开障碍物。②葵花向太阳的制作。“葵花向太阳”是利用光传感器,使花永远追着光转动。
4. 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
5.通用能力考核测评点。采用学生和老师共同打分。
6.编写课程设计方案、课程设计方案、教学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并录制了教学视频资料(减速器的制作),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查找了一些视频资料和课件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比如焊接方法介绍)。
7.一体化课程教学特点
(1)学生学习效果。通过的作业、任务报告和项目报告、资讯表等方面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下与学生座谈、找班主任了解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2)课程建设特色。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融入到实训之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简单、有趣的电子产品的制作让学生对电专业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技能训练,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能正确识别、检测和选用常用电子元器件。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表、电子产品制作的常用工具。能够按照说明书焊接并组装简单的电子产品。了解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技术规范。初步具有学习和应用电气电子工程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规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①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将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始终。
按照一体化总体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建设应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侧重不同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最终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覆盖。
②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尝试
a.首先从课程的开发调研过程中,走访了大量企业,对课程的定位、课程目标的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开发起了关键作用。
b.教材开发方面。我们与企业鉴定了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协议,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c.课程教学中我们聘请了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企业工程师的角度讲授了电子小制作课程的重要性,项目制作的实用性,技能训练的必要性,并介绍元器件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开扩了眼界,认识到时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8.师生收获与体会
(1)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尤其要注重:
①引导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②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难问疑;③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直觉判断力、活跃的思维发散力;④引导学生发展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增强耐挫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⑤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成功与合作,培养尊重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⑥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认识到学无止境,创意无限。
将企业实习中的感受讲给学生,加强时间观念,工位整齐、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加强沟通与合作能力的思想。在实训室里严格要求学生,比如不能将书包水瓶带入工作场所,要放到门口指定位置等等。
(2)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
通过一体化课程建设,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于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①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而且要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②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③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④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究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要努力抢抓课程改革契机,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力度,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示范辐射作用更为充分。
(3)课程建设成果
①课程开发调研报告;②完成课程标准;③确定项目,完成项目指导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④开发校企合作教材;⑤教案;⑥完成习题集和试题库;⑦教学视频资料;⑧教学参考资料,有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库、视频素材库。
(4)不足与改进
在评价方面采用档案袋管理方式,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在案,进行综合评价,作为考核的依据。
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与学生座谈,作为今后课程进一步改进的参考。
G712
A
1672-5832(2016)12-0079-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