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理想与残缺——浅析沈从文笔下萧萧的人物形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11152
叶芬芳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理想与残缺
——浅析沈从文笔下萧萧的人物形象

  叶芬芳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沈从文的小说里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他既描写了她们美好的一面,也叙写了她们性格中不完美的一面。《萧萧》里的萧萧便是这样一个女性形象。

  萧萧;人物形象;理想;残缺

1 理想:人性的自然成长,乐观、单纯、勤劳的品性

《萧萧》是沈从文于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里的萧萧身世坎坷,自幼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在十二岁那年,做了年纪还不到三岁的小丈夫的童养媳。过门后,带带唤作弟弟的小丈夫,帮着做做家务事。“尽管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但是萧萧却成长得很好。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小女人简直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了。”“婆婆虽然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得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却不是折磨可以阻拦得住的”。虽然在萧萧的成长过程中,有婆婆这位封建家长作为剪子,时刻去剔除萧萧身上那些不合规矩的个性发展,但却依然阻挡不住萧萧身体及心灵上的自然成长。在这里,作者似是刻意为我们埋下一段伏笔,正是在这种谁也阻挡不住的自然成长中,青春期的萧萧出于懵懂的自我本能的需求和对爱情的渴求,才会与家中长工花狗展开了一段不符合道德伦理的关系。

  虽然身世坎坷,但自然成长的萧萧却有着乐观开朗、天真单纯的性格特征。哪怕是出嫁那天,平常人家的女子总是要哭哭的,但萧萧却只是笑。在以后的生活中,她带着小丈夫玩,在小丈夫的脏脸上亲了又亲,与他开着玩笑。晚上小丈夫哭醒的时候,她起来带着他,给他看月光,看星光。甚或自己睡觉时常常做着同龄人所作的梦。这个时候的萧萧,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除此之外,萧萧还会帮忙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衣,搓尿片等。但生活带给她的苦难并没有在她的生活里留下深刻的印记,直到十五岁的时候,虽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

  萧萧自然的成长以及乐观、勤劳、单纯的品性是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中的美好部分,寄托了作者的人性理想,代表了他心目中湘西世界的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

2 残缺:懵懂无知,麻木愚昧

在萧萧的性格特征里虽有其单纯、天真的一面,但在这种性格的反面也潜伏着麻木愚昧与懵懂无知。萧萧对于自己的身份和自身的命运始终处于一种浑然不觉的状态,她的命运也一直处于被他人摆布之中。小说开头的出嫁一事,萧萧脑海里对于嫁人并没有任何的概念,哪怕是当时年仅十二岁的自己要嫁给年龄还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做童养媳,萧萧的表现也是欣然接受。正如沈从文在作品里面所描述的“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婚后她叫小丈夫为弟弟,整日带着他玩,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媳妇,只是打着童养媳的旗号,做着像保姆一样的杂活。在这整个过程中,萧萧没有任何的觉醒意识。

  而后在长工花狗的引诱下,萧萧怀孕了,花狗跑了,当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了的时候,萧萧才真正地恐惧起来,于是断断续续从祖父口里,从村里人口中听到的“女学生”形象浮现在她跟前,她也想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女学生”的形象与生活对萧萧产生了一丝丝的影响,犹如在她那如死水般的脑海里泛起了一点点涟漪。“萧萧从此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祖父从此喊萧萧不喊小丫头,却唤作女学生,在不经意中萧萧答应得很好”。萧萧也迷迷糊糊地想学着女学生一样去自由,但其实在其脑海里她根本就不明白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何物。

  当她还没有动身的时候,就被家里人发现了,而后两手被捆了起来,丢在灶边,等待处置。她面临的处置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沉潭,这是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作出的事,一种是发卖。萧萧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也即将面临着很严重的处罚,她也想过各种自杀的方法,但因年纪太小舍不得死,最终选择的还是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再次将自己命运的决定权交给了他人,而自己只做命运的承受者。所幸,悲剧命运的萧萧还是幸运的,她终逃沉潭一死的处置,甚至连被发卖也免了,因为她生了个儿子而被留在了小丈夫家,多年以后与小丈夫成婚,生下了新生儿毛毛。只是在文章的最后,本还有着一丝觉醒意识的萧萧最终过起了乡下女人本该过的生活,甚至还为她和花狗的儿子——十二岁的牛儿接了亲,新的一轮生命的轮回又开始了。萧萧,这个曾经作为童养媳的受害者,最终成为牛儿新媳妇不幸婚姻与命运的操控者。

  沈从文在小说中批评了中国农村中根深蒂固的野蛮的风俗和习惯,而萧萧对自己不幸遭际的那种浑然不觉的可悲状态更加重了这种批评的力量,让作者痛心,也让我们读者为之惋惜。

  [1] 沈从文著,《萧萧》,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叶芬芳(1986.05-),女,江西余干人,硕士,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I206

  A

  1672-5832(2016)12-0066-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