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凄婉的歌谣——评《呼兰河传》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9050
康绪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凄婉的歌谣
——评《呼兰河传》

  康绪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萧红以自己的故乡呼兰河为背景,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展示了东北小城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民俗风情。作品采用了童年的视角进行了回忆式的书写,语言幽默自然,结构打破了常规,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一般的散文风格,多样和复杂的叙述视角,成就了这回忆式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童年视角;荒凉

  《呼兰河传》写于1942年,此时的萧红客居炮火连天的香港,又身患重病,身体的不适让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使得思乡之心更重。小说中萧红回忆了与祖父在一起快乐的孩童时光,美好又温馨。茅盾为《呼兰河传》作序称“它是一幅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①萧红虽然是在忆往事,却没有连续的故事情节,和贯穿始终的人物,更多的是由一个个零碎的小章节构成的散文式的书写,就像是记流水账一般,或者说是一部长篇的叙事诗。

1 独特的儿童视角

《呼兰河传》采用了儿童视角,所谓儿童视角一般是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②《呼兰河传》以独特的童年视角回忆儿时的故乡,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流露出孩童的天真与稚气。虽然是以童年视角叙事,但是由于各个章的主题部分,其视角又是复杂的。开篇小城风景是以“我”的眼光对小城做全知式的宏观扫描,第二部分,以“我”的视角去叙述和祖父的快乐童年,第三个部分是孩童似的“我”对成人世界的打量。萧红以独特的儿童视角将童年的记忆零散的连在一起,在温暖的回忆面前,更是衬托出人的荒凉和淡淡的忧伤。如果说,鲁迅、巴金是用犀利的笔触表现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苦,那么萧红就是在这孩童般的回忆中去表现小城人的精神状况和陋习。具有浓重悲情色彩的有二伯,在不懂人情世故的我面前只是一个好玩的人,这就增加了有二伯的悲剧色彩,一个天真的孩童又怎会懂得世事的复杂呢。但是正是少时无知的叙述,使得小城人民的闭塞显现的更彻底。《呼兰河传》以纯洁、美丽、活泼的童心观照现实、抒写内心,别具一番美感。

2 自然、清新的语言

《呼兰河传》以童年时期的“我”来做画外音娓娓叙述记忆中的零散片段,语言是清新自然的,没有复杂的修辞手法,小说的语言虽然很简单,却以这份简单朴实展示出了一个孩童天真的世界,创造出了诗一般的意境,有一抹通话童话色彩。“比方我得了一包颜料,是中国的大绿,看那颜色闪着光可是往指甲上一染,指甲就变绿了,往胳膊上一染,胳膊立刻飞来了一张树叶似的。实在是好看,也实在是莫名其妙,所以心里边暗暗的欢喜,莫非是我得了宝贝吗?”③短短几句话,将一个孩子的俏皮和好奇表现的淋漓尽致。她的语言还有一种散文的美感,尤其是写景的片段,那明晃晃的太阳,金的蜻蜓,绿的蚂蚱,五颜六色的蝴蝶,仿佛就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呼兰河传》语言的魅力了。这种语言的魅力尤其体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萧红的语言就这样,用最平凡最简单的语言去叙述,却耐人寻味。萧红在描写祖父的时候,有一段话近乎重复,“呼兰河这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成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岁了。”这段话看上去有些啰嗦,但正是这絮絮叨叨的,节奏缓慢的语言,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内心的忧伤和对挚爱的祖父的无尽的怀念。虽然小说的语言流露出了一个孩童的天真,但在这淡淡的文字缓缓的叙述下,我却看到了萧红内心的伤感,她用这种清新自然的语言谱写了一首凄婉的歌谣。

3 荒凉的色调

小说尽管是在萧红对童年时候的回忆,却是充满的荒凉的色彩的。呼兰城里的人们生活的闭塞,思想迷信封闭,精神麻木,这一些都在孩童时期的萧红叙述里一一暴露了出来。从大街小巷写到家里的后花园,从喜庆殡葬到种种的精神的盛举,呼兰河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无不传达着一种悲凉的情绪,尽管小说从孩子的角度写了许多喜气洋洋的场景和画面,但是作品始终离不开萧红的主观意识,便是流露在文字中的荒凉之情。在对环境的描写中渲染了荒凉的气氛,天气是寒冷的,冷的把大地都冻裂了,冷的天空都成了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以后呈现出一种混沌的气象。环氧渲染了一种灰色的色调,从一开始就为文章定下了严酷、灰暗的基调。在第四章到处写到荒凉两个字,“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很荒凉的”。从第四章开始,小说开始沉重起来,小团圆媳妇的死,冯歪嘴子和王家姑娘的悲剧,有二伯可怜的一生就这么缓缓的叙述了出来,萧红没有在小说里表现出一丝感情上的色彩,然而仅仅是重复的荒凉几个字,就已经构成了一种灰色的基调。《呼兰河传》在叙事的碎片中,谱写了一首凄婉的歌谣。从写景到写人,萧红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表现了一种荒凉的人生意蕴。

  客居香港的萧红,对故乡有着无尽的眷恋和怀念。她将思念诉诸笔下,她以童年视角去表现呼兰城人的精神面貌,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去描述记忆里的碎片,像一个民俗风情画,又像一首散文诗。温暖与冷漠并存,热闹与寂寞相连,在喧嚣的背后所感受到却是一种荒凉,快乐的童年背后是萧红淡淡的忧伤。萧红回忆童年的同时,她笔下的人物也共同谱写了一首凄婉的歌谣。

  注释:

  ① 萧红:《萧红经典》,上海:南海出版社,2001年,第335页。

  ② 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 年第 1 期,第 73 页。

  ③ 萧红:《萧红经典》,上海:南海出版社,2001年,第335页

  [1] 萧红:《萧红经典》,上海:南海出版社,2001年。

  [2] 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 年第 1 期。

  [3] 孙德廉:《重温童年的梦,低吟寂寞的诗》,《作品研究》,2009年第2期。

  [4] 雷霖:《寂寞的萧红,寂寞的文字》,《芒种论衡》,第462期。

  [5] 黎璐:《蕴美与自然淳朴之中—浅析<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呼兰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6] 秦林芳:《童年视角与<呼兰河传>的文体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9期。

  [7] 林幸谦:《萧红小说的女体符号与乡土叙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康绪红(1992-),女,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I056

  A

  1672-5832(2016)12-0048-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