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简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8024
钟晨晨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简论

  钟晨晨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态美学进入中国,对其的研究就一直没有间断,并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趋势。生态美学在中国的提出,是我国美学研究者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

  生态文明;美学发展;生态审美观

1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发展历程

1.1 孕育萌芽期

  “生态美学”一词较早见于台北学者杨凤英于1991年发布在《建筑学报》上的《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的未来》一文。大陆地区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当属1994年李欣复教授在《南京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生态美学》一文。文章详细论述了生态美学的产生背景、基本原则和发展前景。文章指出:生态美学“是伴随着生态危机所激发起的全球环保与绿色运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是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门,其构成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和精神文化生产生态三大层次系统”。①文中提出的三大美学观念以及三大原则方法对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会议方面,1999年由海南作家协会主办的“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生态文学方面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同年,鲁枢元教授创办的我国生态文学研究阵地——《精神生态通讯》诞生。

  这一时期,中国的生态美学处在一个萌芽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没有较大的突破,虽然引起了一部分学者的关注,但生态美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主流。

  1.2 巩固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美学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趋势。由徐恒醇教授编写的《生态美学》在2000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美学专著。该书系统阐述了生态美的范畴以及生态审美原理的具体应用,提出关于生态美学的基本学科定位为:“生态美学是以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美和拓展。它克服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现象的规律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②这对我国生态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标志着我国生态美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相关论述的出现和会议的召开讨论了生态美学学科建设等许多重大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都为今后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开展明确了方向。

  1.3 发展新时期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对于我国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生态理论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生态理论研究由边缘进入主流。”③在这一契机下,2007年在武汉召开了第四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多元观及生态美学的学科建构、生态文艺创作及其美学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出版了十多部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值得一提的由曾繁仁先生著的《生态美学导论》代表了当前中国生态美学的最新思想。书中详细阐述了生态美学的内涵,对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作了系统总结。召开了多次生态美学学术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

2 理论共识

2.1 生态存在论的哲学基础

  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在哲学思想领域出现了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以及从传统认识论到现代存在论的转型。生态存在论是一种以“生态中心”为指导原则、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的崭新的哲学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存在论哲学逐步取代传统认识论。曾繁仁认为:生态美学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类的生存问题,生态美学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存在论美学缘由,即引起环境问题的短暂经济利益的追求,农药和化肥的生产使用,乃至环境的绿化美化,美好物质家园的营造等等,都是属于现象界的、在场的“存在者”,而我们恰恰就是要超越这些现象界的在场的“存在者”,进入不在场的“存在”的层面,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获得高层次的情感慰藉和精神升华,这就是一种审美的超越和升华,正是生态美学的本意和精髓。与传统认识论所强调的主客二体“二元对立”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是,现代存在论哲学追求的是“诗意地栖居”这一美好的审美境界。

  2.2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审美智慧

  生态美学之所以在我国出现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话语和生态智慧密切相关。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思想说的就是人的一种在世关系,人与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交融相关的,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的。道家的“万物齐一论”说的是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人高于自然之说,“无为”和“不争”则是要大家不争论功名而返回到自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而佛家的“众生平等”与“善恶业报论”提倡众生皆平等,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有情之物都面临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命,这些对于建设当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价值。

3 结语

生态美学在中国的提出,是我国美学研究者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发展至今也不过二十余年,但其与时代特点和需求紧密结合,迅速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当然,我国生态美学研究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争论也一直不断。然而,正是这一个个疑问的提出,才使得生态美学研究能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在我国发展。笔者认为,生态美学在中国的提出和发展,彰显了中国美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增强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活力,开创了我国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注释:

  ① 李欣复.论生态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4.12.

  ② 徐恒醇.生态美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

  ③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10.8.

  [1]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5.

  [2]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10:8.

  [3] 佘正荣.关于生态美的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

  [4] 聂振斌.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钟晨晨(1990.02-),男,汉族,江西新余人,文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FU62.2

  A

  1672-5832(2016)11-0188-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