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明代审美风尚的变迁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952
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明代审美风尚的变迁

  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明代中叶经济发展致使国家国力强盛,社会日趋稳定,带来城市进程的加快。

  艺术发展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文艺的新特质,整个社会弥漫着世俗化的风潮。

  由此以强大的商品经济为基础而兴起的市民意识开始觉醒,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此时代表着新文化要求的城市文化群体不断地加入,使得市民阶层进一步发展壮大,由原先的小商小贩逐渐发展而来的手工业者与商人以及未能入仕的士大夫文人和各类城市贫民、艺人、奴役、梨园子弟等社会闲散人员的共同体,都加入到了市民阶层中,成员越来多元化。其中,文人士大夫的加入,提升了市民阶层这一共同体的质量,从“质”的层面给市民阶层带来了显著变化。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明代社会最富有影响力的阶层,日益成为举足轻重的群体。其所形成的强大力量,催生了市民阶层雅俗交融的审美风尚,致使审美趣味的多元融合。通过文人创作,成为都市文化不可忽略的潮流,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传播。尤其在明代中晚期,冲破传统“理学”束缚,激发个性解放,重建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阳明心学”思潮,对明代新的审美趣味的建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明代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是自由开放的,多样化又富有创造性的。以前文人、手工艺人、市民站在单一的审美立场进行审美活动,但从明代开始出现了新的审美格局。

  明代社会意识随着艺术商品化的兴起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而优则士”的本位意识被不断动摇,求取功名不在是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繁荣的市井文化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关注,使他们逐渐走出书房,乐于同商人、工匠等其他群体的交往,融入繁华的市井生活。从艺术商品中获益的明代商人,尤其是许多江南富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文人画坛的名人佳作极为欣赏,不惜巨资购买具有浓郁儒雅气息的文人画,无形中提升了市民阶层整体的审美与绘画鉴赏能力。不可排除富商们附庸风雅的因素,但足以见其对绘画艺术的喜爱。此时艺术市场的繁荣和“职业画家文人化”现象的出现,从侧面反应了明代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逐渐雅化。而市民阶层的艺术性与技巧水平日益提高,并从文人士大夫那里借鉴了某些艺术形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指导思想和趣味指向。在创作实践上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向着各自的对立方的杰出之处重新选择、过渡。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以俗为雅的审美心态符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市民阶层的审美本质上与文人士大夫有着质的区别,但市民阶层的审美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入,为其注入了许多新的儒雅元素,正统的艺术格调在完备中发生新变化。推动了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吸收与继承,同时也促进了雅俗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雅俗交融的新格局。世俗化作为古代市民阶层共有的审美趣味,以其时代特有的风格样式再次表现在明代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中。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自然会折射这一审美风尚。就明代市民文艺的题材而言,多取材于生活,如有描绘市井情趣的生活画面,流传的历史故事等,内容广泛,大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明代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世俗化导致了明代中后期文人画家审美理想的转变。但文人画家在师法前人方面,并没有局限师法的范围,被前人搁置的“院体”画也成为他们汲取营养的重要范畴。宋代“院体”的青绿山水一直以来注重工整华丽,向来被文人画家所摒弃。但明代文人画家在绘画上有点及面的展开,不为传统意识所束缚,在绘画中将质朴的民间趣味和淡雅的文人气息巧妙的进行了融合。在元画的基础上对宋画进行“改造”,将清新淡雅的文人气息融入到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中。这里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明代画家敢于对传统文人画进行打破,广泛吸收民间绘画、宫廷绘画的题材,给传统文人画注入热情、清新的生活气息,为文人画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转变迈出了第一步。明代文人画家作品中几乎没有像“元四家”绘画中所透露出超越世俗的出世心境。明代文人身上传统的艺术修养依然存在,但由于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繁华的市井文人和奢靡享受之风内心无法抵御世俗生活的诱惑,以积极的、充满热情与希望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冲淡了元代文人的那种苦闷、沉重的心境。因此,绘画创作中表现的内容多是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给人以一定的情节联想。以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为基点,创作了大量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其中自然没有元画的苍茫,也没有宋画的单纯工整描绘的事物。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明代中后期画家的审美趣味不同程度的受到新兴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影响,并直接作用于他们的绘画创作过程。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经济实力提高,开始期望社会地位的相应提升。从而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重视“艺术品”的投资。乐于同文人交往,慷慨资助他们进行文艺创作活动。作为新兴的市民阶层对艺术风格的选择和偏爱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皇家院体的贵族化风格和粗野放纵的后期“浙派”风格已经无法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此时更加呼唤一种文雅秀丽、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而明代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及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转变,成为明代民间画家审美趣味雅化的客观原因。民间职业画家显然体会到了广大“消费者”审美趣味的转变,并随之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画风进行调整,为其注入了清新的文人画的审美元素,从而提升了作品在艺术品市场的竞争力。

  独特的时代文化背景造就出风格多样的文化艺术,与前代文人画家一样,明代文人画家也是通过摹古的方式来学习和继承传统文人画语言。在明代世俗化倾向的美学潮流冲击下,明代文人画家没有沿着元人留下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他们大胆的吸收宋代院体画的细腻、工整的语言风格,改变了元画过于空灵、简约的视觉效果,摆脱了文人画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审美追求,转而呈现出院体式工整严谨的表达方式。在他们的作品中既能感受到宋画的精巧秀丽,又能感受到元画的清淡雅逸,其中还透着一股文人的气息。他们在传统文人化和院体画之间找到了更加符合时代艺术气质的绘画语言。明代无论是纯艺术还是民间艺术,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明代传统的、雅的与大众的、俗的两大审美趣味的融合趋势。这种双向选择、互相弥补造成以往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尚和趣味的相互融合,推动者古人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

  [1] 李天道 李玉芝.《明代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审美诉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

  [2] 任颖颖. 论仇英绘画的文人趣味—兼论明中期后职业画家与文人画家的合流趋势.2007.4

  [3] 单国霖.中国巨匠美术丛书. 仇英.北京文物出版.1998

  K248

  A

  1672-5832(2016)11-0179-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