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以《红楼梦》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228
马 欢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宁 261000)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以《红楼梦》为例

  马 欢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宁 261000)

  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着重运用该理论对《红楼梦》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不单指通过语言手段达成的语篇表面意义的连贯,还包括人心理过程。只有充分考虑言语行为理论要素, 才能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真正理解语篇。

  言语行为理论;语篇分析;衔接与连贯

1 引言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Halliday & Hasan (1976) 认为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连贯是在衔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国内外的学者(Geoff Thompson 2000; 胡壮麟 1994; 黄国文 1988)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一是语言形式上的衔接未必能导致语义上的连贯,连贯是话语与语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是语篇的连贯是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交际双方心理互动的结果。本文以《红楼梦》为语料,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从显性与隐性这两种衔接手段出发来具体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如何实现的,进而更好地理解语篇。

2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模式

2.1 言语行为理论

  J.L.Austin(1962) 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构成。言内行为是指语篇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话语的言外之意;言后行为指话语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2.2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指一系列连续的话语构成的语言整体,是一个语义单位。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Halliday & Hasan (1976) 提出了5种衔接手段: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而连贯存在于说话人的头脑中,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在语篇层面找到线索。即语篇的衔接是显性的,而语篇的连贯是隐性的。

3 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特点

3.1 言内行为(字面意思)与语篇的显性连贯

  衔接手段都是显性的,其字面意义对听话人而言是有形的。显性连贯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例如:

  (1)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

  在这句话中,明显的衔接手段是照应,人称代词“我”照应前面的林黛玉。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句显然省略了众多主语,前一句省略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用毕生的心酸与泪水写下了这部惊世之作。后一句省略了众人这个主语,补充完整应是:“(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众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关注衔接手段只能认识语言的共性,说话人需要更关注说话行为本身,关注语言的个性特征,即注重言内行为,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话语目的。因此,言内行为层面上的连贯主要是通过语篇内的语言语境来实现的。

  3.2 言外行为(言外之意)与语篇的隐性连贯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是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有时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推理之中。听话人通过言外之意去理解说话人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例如: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里所谓的“辣子”并不是平日里所见的蔬菜辣椒,通过王熙凤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高调出场,结合语境可知这里的“辣子”专只王熙凤,与辣椒有相似之处,形容人性格泼辣火爆。由此可见,有些语篇没有显而易见的衔接手段,但是仍然很连贯,这正是言外行为的作用。言外之意的实现依赖于交际双方内心世界的互动,涉及语言的认知过程。

  3.3 言后行为(言后效力)与语篇的无形连贯

  言后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如果说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那么言后行为则更是无形的语意连接手段。听话人在听到话语(言内行为)、理解话语(言外行为)后,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心灵互动的结果,属于复杂的心理过程。语篇是否连贯在于听话人能否真正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例如: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块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

  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项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

  宝玉没有说话,而是直接用行动作出回应。当他听到宝钗的话并理解到她的话其实是一种指令时,他作出动作去回应,事实上这是他心理过程的结果,语篇达到了言后效力,语意上是连贯的。语篇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而没有言后效力。但是如果交际双方的互动是做出了行动,则视为具有效力的语篇。所以,言后效力是交际者双方在共有知识的基础上心理互动的结果。

4 总结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着极高的艺术文化魅力及博大精深的学术底蕴,是语言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语料。本文借助《红楼梦》着重分析了在言语行为理论下语篇衔接与连贯,主要从显性、隐性和无形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旨在从语篇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不同层面探讨语篇连贯的问题。言内行为是关注话语本身;言外之意是通过交际双方的理解和认知,实现语篇的连贯;言后行为则是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动作上的反应,实现语篇的连贯。使用言语行为理论会使语篇分析变得更为清晰,更好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1] See J. L. Austin,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Clarendon Press.

  [2] Geoff Thompson, 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See Halliday, M.A.K.&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4] 黄国文, 1988, 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5] 胡壮麟, 1994,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马欢(1990-),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H314

  A

  1672-5832(2016)11-0068-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