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试论文学的人类学性
——兼以李劼人的短篇文学作品为例
佘振华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一般项目《翻译家李劼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3SB0237
从学科史上来看,文学人类学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徐新建教授在《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历程》一文中,将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成了两个阶段①。即使上述到较早的晚清时期,从1898年严复《天演论》刊印以来,人类学在中国也只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作为学科的文学人类学,其实是在民国时期,伴随着茅盾、闻一多、郭沫若等人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奠基和发展。这些学者本身并没有人类学学习的背景,也与西方早期的文学人类学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要知道“文艺学领域第一个提出文学人类学设想”②的诺斯诺普·弗莱也只是在1957年才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批评的解剖》。那么,那个年代的学者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才进入文学人类学的范畴呢?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文学又是如何与人类学结合的呢?
1 中国文学中的人类学倾向——“人文”之学
上述那批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作家。这样一种身份让这些学者天然地具有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质。也正是这样一种文人气质,再加上那个时代的民族危机,使得这些学者自然地倾向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文学中,自古以来就没有把“人”从“文”中隔离开来,而且与西方两希文化“形而上”的追求不同,中国古典文学的最终出发点和回归点都是“人”,这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文人实践是相符的③。而且,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文学”的意义也与西方不同。因此,正如徐新建教授所说,“在近代以前,中国人并不使用literature这个概念,也不刻意去说‘文学’。在大多时候,用一个‘文’字就足矣”④。在笔者看来,中国文学从其诞生之初就是具有人类学性的,或者说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人文”之学。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这一点。
首先,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类”分不开。在《诗经·毛诗序》中,有一则著名的诗歌起源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一段话不仅论证了“诗言志”的诗歌起源说,而且还指明了中国早期文学与身体表述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最早的文学人类学视角之一。关于“文”的功能,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也没有局限在当下狭窄的“文学观”中。如《周易正义》中的《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对此有一个很好的注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⑤在这里,人文不仅仅包括了诗学,还有“书”、“礼”、“乐”。关于“诗书礼乐”的“人文之学”观,司马迁的解释⑥是一切无外乎人,要么就是在自然中生活的人类,要么就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人。
其次,中国当下的文学观盛行一种“汉文学中心主义”。如曹顺庆教授疾呼“中国文学史几乎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学, 只可称为汉族文学史。”⑦然而在中国古代的“人文之学”中,就从来没有完全把中国少数民族排除在外。例如《诗经》中就有“十五国风”。除了有中央周王族“周南”、“召南”的文学外,还有“秦”、“卫”等等族群的文学。而且,对于《诗经》的民歌采集模式,也可以说是具有今天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意义的。葛兰言就曾说:“《诗经》……第一部分是按国别划分的地方歌谣的汇集,其余三部分大都是具有仪式特点的诗歌。”⑧而且这种民歌采集模式在后世历代都有体现,因此,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当中就已经有文学人类学的实践了。
最后,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学术传统中,往往是文史哲不分家的。支撑这样一种学术融合的内在因素就是“人文之学”。这与人类学在今天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地位其实是非常类似的。在交叉学科大行其道的今天,人类学又有了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等诸多分支。而在中国传统的学统里,文学也往往融入在其他学科之中。正如闻一多先生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所论述的那样,“在我们这里,(诗)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⑨也正是如此,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才写出了《伏羲考》、《说鱼》等等一系列典型的文学人类学文章。
2 文学的人类学性:表述问题


3 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李劼人短篇文学作品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许多作品也是具有这种人类学性的。以下就以四川作家李劼人的短篇文学创作为例,通过分析其中的人类学性来看整个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创作。李劼人先生为世人所熟知的往往是他的长篇小说,然而,李劼人先生的短篇文学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笔者看来,李劼人先生的短篇文学作品主要有叙事性的短篇小说和描写性的散文笔记两大类。以下主要从这两种文体来看李劼人短篇文学中的人类学性。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就有深厚的人文传统,而这种人文传统则是中国学者们自觉从事文学人类学事业最天然的内在驱动力。所谓“人文”,“人”是本文;“文”是文本,也是表述。而这一点则是文学人类学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学的人类学性之所在。
注释:
① 在该文中,徐新建教授区分了1905至1949年和1949年至今两个时期。
② 叶舒宪. 文学人类学在国外. 外国文学动态. 1994年第6期.
③ 《论语集注》记载了程门弟子谢良佐对此句的注疏“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由此可见中国文人传统关注的是“人”。——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98页
④ 徐新建.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历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12 期
⑤ 十三经注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第37页
⑥ 《太史公自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⑦ 曹顺庆,童真. 重谈“重写中国文学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⑧ (法)葛兰言. 赵丙祥、张宏明译.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页
⑨ 闻一多. 神话与诗.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第165页
⑩ 徐新建. 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起点和核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佘振华(1981~),男,安徽黄山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
I0-05
A
1672-5832(2016)11-001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