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纵有千年“铁门槛”,莫道卢家有“莫愁”
——浅论妙玉与李莫愁比较
杨智文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金庸的武侠创作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侠义精神”为基础,在人物形象,语言塑造、文化精神和审美意境等方面,与《红楼梦》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红楼梦》中的妙玉以她神秘的身世,孤高的性格,悲惨的命运,为后世津津乐道。而在后世的通俗文学《神雕侠侣》中,也产生了一个与妙玉极其相似,却又有独特性格的典型人物李莫愁。这两个人物命运各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在似与不似之间,塑造了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审美的价值的艺术形象,喻示着作者对人性深刻的抒写。
妙玉;李莫愁;比较
金庸说过自己在写小说时有些地方模仿、“抄”《红楼梦》,学习《红楼梦》注重人物描写,学习《红楼梦》的语言。①许多“金学”研究者如董千里、温瑞安、严家炎、陈墨等也自觉地把金庸小说和《红楼梦》相提并论。本文的研究对象妙玉和李莫愁即是将二者置之横向比较,寻找她们同与不同之处,从而洞穿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体味情之为物的酸甜苦辣,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
1 “身在空门,心向红尘”
妙玉与李莫愁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二人均是“出家人”,却都是“身在空门,心向红尘”。妙玉的身世在《红楼梦》中是通过林之孝家的和邢岫烟两个人之口介绍出来的,书中写道:
她原本是苏州仕宦人家的小姐,因身子弱,后来成为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自小在玄墓蟠香寺②出家。后来贾府建造大观园,妙玉入住栊翠庵。
李莫愁也有着相似的身世,从小本为古墓派弟子,因按捺不住古墓淡泊的生活而脱离古墓派,多年来独自行走江湖。与陆展元初恋的失败令李莫愁身心大受打击,因爱成恨,成为杀人如麻的女魔头。
从书中描述来看,两人均是出家人,一个是带发修行的尼姑,一个是蓄发出家的道姑;两人都与古墓结缘,一个从小住在玄墓蟠香寺,一个住在终南山的古墓中;再者,两人都是尘缘未尽的“方外人”,李莫愁是耐不住寂寞偷跑下山,去感受人世间的情爱,而妙玉则根本就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尘世之人,她出家学佛完全是因为身体孱弱的被迫之举,而且她是带发修行(李莫愁也是带发修行),并未斩断三千烦恼丝。
从外部环境来说,她们俩有着相似的身世、身份和生活环境,虽同在方外,却勇敢的走进了红尘去追寻自己的爱;虽有着哀艳凄惨的命运,也不枉在人世中走过一遭。
2 性格单纯的“畸人”
《红楼梦曲之世难容》中这样写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可以看出妙玉的性格是孤僻、高傲甚至是古怪的,以致于最终“终陷泥淖中”。邢岫烟说她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并且自称“槛外人”。这可以看出什么呢?可以看出妙玉对权贵的藐视,最有权有势的人家,到最后也不过一座孤坟罢了。“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身为一个学佛的人,却和道家一样强调精神自由,淡泊而不求名利。因此邢岫烟称她为“僧不僧,俗不俗”,自己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可以说正是因为她自己的性格,最终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
而李莫愁也是一类“畸人”,表现在她的变态的心理。其一是杀人复仇,江湖儿女,复仇是一个不变的主题。然则李莫愁的杀人复仇,则是一种因为被始乱终弃而导致的心理扭曲,乱施报复,最终成为一个杀人如麻的“女魔头”,杀一个人留下一个血掌印,这个血掌印也是她麻痹自己的一个掌印,抹掉了善良与人性。其二是她的冷酷无情,她使用的武功赤练神掌,江湖上人称“赤练仙子”,“赤练”是一种毒蛇的名字。给一个貌若仙女的女子冠以毒蛇之名,侧面烘托了李莫愁的狠毒。冰魄银针,剧毒无比,银色的细针上面闪耀着透骨的寒光,让我们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其三是她对“生”的渴望,江湖本是一个男人的世界,讲究的是以命相搏,艺高者胜,李莫愁做为一个女性,她的出现即是对男权世界的一个挑战,所以她活下来很不容易,她也必须活下来。她心狠手辣,杀掉一切该杀之人。绝情谷情花阵,她以徒弟作为踏脚石离开困境。以及和公孙止的联手,都表现了她的“贪生”。我们说她是畸人,即在于普通人没有这些情感或者手段,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畸”才使得李莫愁在侠义世界里有着一席之地,可以说,她代表的是另一类人性。
妙玉和李莫愁的“畸”可谓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造成她们“畸”的原因却有着相似之处,即是单纯的性格。两人从小居住在相对比较冷清孤僻的环境,几乎没有与世人相处。李莫愁陪伴一付枯骨和刻板的师父一起隐居在不见天日的古墓之中,而古墓讲究的是“十二少、十二多”,绝欲念,行养生之道,可是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这是压抑人性难以实现的;妙玉也相似,一直住在玄墓蟠香寺,后来又住在栊翠庵,女子虽有才情却无人赏,常伴青灯古佛,空洒流年。因此,当两人分别接触尘世时,她们就发现这世界和她们想象的并不一样,一个因爱生恨,一个为爱沉沦③,终成悲剧。
3 爱情上的“痴人”
妙玉与李莫愁在爱情上的表现,都可用“痴”字概括。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说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也是作者追求的一种很高的审美维度。因此他在《红楼梦》中塑造了很多“痴人”,宝玉对“女儿”之“痴”,回目中称黛玉为“痴颦”等,“痴”在曹雪芹眼中,不是一种后天玩物丧志的痴迷,而是一种先天的自然而然流露的气质。妙玉对宝玉的情意,亦可称为“痴情”。妙玉和贾宝玉的交往,在前八十回里主要有两次描写,一明一暗。明写的是“栊翠庵品茶”,暗写的是“访妙玉乞红梅”④。对于品茶一节,很多学者认为,妙玉明里是请宝钗黛玉,其实质是想请贾宝玉。李希凡说:“(妙玉)在内心深处她对宝玉有着很深邃很细腻的‘情意’,她不便明说,却想吸引宝玉的注意。……但这份情意与她静心向佛的身份不符,是不能形于色的。”⑤其次,最能表现她对宝玉独特的情意的是茶具。宝玉使用的茶具,是妙玉自己时常使用的“绿玉斗”,她如此给宝玉斟茶,正表明她已勇敢地越出了佛门和闺门的门槛,已向宝玉表示了特别的爱意。再则,文中贾环也曾提到,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可见,妙玉对宝玉的感情早已是“芳心暗许”了,其“痴”也早已不在一两日。
而李莫愁的“痴”,则可以称作“情痴”。她一生都在追求“情”,却又一生为情所困,最后自己在吟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中死去。小说的一开头就写道:
当李莫愁听见一阵风吹来,隐隐送来两句:“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的歌声,又听见程英,陆无双一阵阵格格笑声。李莫愁喃喃自语:“那又有什么好笑?小妮子只是瞎唱,浑不解词中相思之苦,惆怅之意。”⑥
此时的李莫愁已经是一个饱经情伤的道姑了。可是她真的懂爱情吗?并不见得。她在情郎背叛后,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杀掉他全家——去祭奠她的爱情,实际上,这也正是她感情上幼稚的体现。但是对小婴儿郭襄,却又唤起了她最深处的母爱,为了孩子,几次三番与他人动手,四面树敌。通过对小郭襄的保护,她对“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对尘世的爱情,却并未抛下,反而越陷越深,“都说江湖消磨儿女情,岂知江湖儿女情更长?”李莫愁“痴”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她拒绝理性,她把外界的一切因素都归结于不爱,她的痴源于“情”,然后陷入“情”,最终归于“情”。最后,死于绝情谷,情花畔,相思中,对李莫愁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
4 结语
综上所述,妙玉与李莫愁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她们身世相近,单纯而畸,为情入痴,结局悲惨,但是都显示了最深刻的人性。女性相对男性来说,生理上本来就有着更细腻的体味,其次她们对情的奢望也更高。因为往往得到的是不完满的爱情。周国平说:“女性本来就比男性更富于人性的某些原始品质。”⑦她们对尘世的孤高,对爱情的执着,虽然命运多悲,却有着不一样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独特的魅力。她们对情的“痴”,流露的是一种至真至性的情,是对人最美好、最纯净情感和精神的赞颂。注释:
① 金庸茶馆叁:185-171页;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7.
② 玄墓,(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山名亦作元墓,在今苏州吴县。相传东晋郁泰玄葬此,故名.
③ 妙玉为宝玉扶乩有“青埂峰下倚古松”语,暗示与公子无缘,最终遭盗贼所掳,陷入泥淖.
④ 马经义.红楼人物评论述略之妙玉.红楼梦学刊,2012年第五辑.
⑤ 李希凡,李萌.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55.
⑥ 金庸.神雕侠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
⑦ 周国平.女性拯救人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杨智文(1996.2-),男,汉族,四川广安,大学本科,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文艺美学。
TB3
A
1672-5832(2016)10-001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