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6788
蔡 倩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蔡 倩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为了探讨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本文简述了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两种测验方法,梳理了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最后提出运用刻板解释偏差研究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优势并简要分析今后的发展方向。

  内隐联想测验;刻板解释偏差;性别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

1 前言

刻板印象自1922年提出以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它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1]。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性别属性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和观念,更多的指对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学特征方面的差异的固定看法。目前有关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关于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研究较少。

  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它把性别和学科两个维度联系起来,是一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适合或更擅长学理工科”的内隐认知。而未考虑能力、兴趣、性格等影响因素,这种固定、僵化且单一的分类方式易使学生群体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做出错误选择[2]。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深入探讨。

2 测验方法简述

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测验方法主要是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内隐联想测验(IAT)是目前社会认知领域普遍使用的方法,它采用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通过评估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来间接地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IAT是基于反应时的研究范式,反应时的长短可以说明认知过程的复杂性,越是复杂认知过程其加工时间就越长。

  刻板解释偏差(SEB)是测量内隐态度的一种指标,指个体在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境中所表现出的解释偏差,它反映了个体对某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作用[3]。SEB的测量要求被试完成相关问卷,以检测被试是否存在SEB,问卷由若干原因填空的句子构成,在实验中,研究者只向被试呈现前半句(事件的结果),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状况填写后半句,即对前半句所描述的事件结果进行归因。通过计算个体归因后提出解释的数量及确定解释本身的性质(如:内/外归因,个人/环境归因)来计算SEB值。

3 前人对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

Park等人(2001)对大学生进行IAT测验发现:对于数学、科学、工程学学科,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但在这些学科的外显态度测量上,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蔡华检等人(2001)用IAT方法研究发现:不管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如何,都显著地把理工科和男生相连,把人文学科和女生相连,但在外显量表的测验中,普遍不存在这种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内隐和外显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两者是分离的[4]。而且何志芳等人(2007)运用IAT方法测验大学生外显和内隐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也出现了实验分离。在外显测试中,被试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理类专业时无显著差异[5]。对于均出现的实验分离现象,可能是个体在外显情况下的社会期望造成的,他们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魏艳丽(2009)对中小学生进行IAT测验发现: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在高中阶段才逐渐形成并凸显出来,高中生普遍认为男生擅长数学,女生擅长英语。

  可以发现,前人关于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群体,而对中学生和老年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是运用IAT方法来测验性别学科刻板印象,采用SEB方法的研究甚少。但李芳(2009)运用SEB方法考察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发现该方法也能够显著地检测到大学生普遍存在“男性适合学理工科目,女性适合学文史科目”的刻板印象,且没有性别和专业差异,被试对不同性别的积极或消极表现的归因方式显著不同[2]。也有少数研究者将IAT和SEB的测验结果相对比,如马芳等人(2008)发现这两种方法均能显著地检测到大学生存在“男性比女性更擅长数学”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6]。

4 SEB测验方法的优势和未来展望

IAT与SEB同样可用于间接测量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但SEB方法具有结合情境、自然反映内隐态度、预测性良好等特点,且具有更高的生态效度。因为IAT一般由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脱离了社会情境,而人的态度只有在相关社会情境中才能更有效的测量。相反,SEB引进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贴近现实,能够自然激发个体的内隐态度、弥补IAT测验方法的缺陷,在有关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其应用前景更加乐观。

  另外,IAT以反应时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但对测验中语词等刺激的反应时未必能代表人的真实态度。而SEB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把归因结果作为重要对象加以分析,用归因来反映其内隐态度,在方法学上极具研究前途。虽然SEB问卷编制较为复杂,但施测较方便,所得结果的社会内涵也较IAT丰富,可有效的用于测量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SEB测量过程的规范化和简单化、归因与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关系、SEB结合情境后测量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生态效度的提高等可能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亟待今后研究者的关注。且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是什么?该如何有效的干预或矫正?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

  [1] 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等.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2):243-250.

  [2] 李芳,贾林祥.大学生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SEB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2009,36(2):120-123.

  [3] 俞海运,梁宁建.刻板解释偏差测量[J].心理科学,2005,28(1):42-44.

  [4] 蔡华俭,周颖等.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研究,2001,48(11):6-11.

  [5] 何志芳,刘建平.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加工模式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577-579.

  [6] 马芳,梁宁建.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32(1):35-40.

  蔡倩(1994.12—),女,汉族,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在读。

  B84.5

  A

  1672-5832(2016)09-0286-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