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陶片,装着他的故乡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8198
汪保国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陶片,装着他的故乡

  汪保国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德国哲学海德格尔在论诗人荷尔德林时写道,“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海德格尔所说的“还乡”并非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身体位移,而是一种时间维度下的精神溯流。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乡关何处?何处觅故乡?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曾写道,“我是一个理想国的居民,这个国度与其说存在于空间,不如存在于时间里。”国度存在于时间里,而故乡存在于记忆里,它们不属于空间。故乡如同一些真实存在而成为破碎的陶片,即使那些考古学者把它们重新粘合起来,即使它们本身完好无损,它已经是一件脱离了真实生活空间的碎片。对于诗人,诗歌便是一种通往故土的途径,因为在诗里,这些曾装着他们的故乡的陶片重新组合,试图再次唤起逝去的故乡。苗红军的乡村组诗便是如此,拾掇记忆碎片,在简单而平缓的语言中“还乡”,它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已成为一种味道,萦绕心头。

  诗歌是记忆的一种重构。在诗人的记忆中,“这个老渔民/ 年轻时读过一些童话/他捡到了一只大大的海螺/ 背回家/ 半夜,里面走出大海的女儿”(《拾海》)。过去与现在产生重合交叠。在时间的维度下,乡村是无法返回,留存的是关于乡村的记忆,正如诗人回忆起自己的乡村时所说的那样:

  那时村庄很小

  跟家一般大

  一个村子,都叫成了亲戚

  人人,喊乳名

  那时村庄很小

  跟责任田一般大

  庄稼,被阳光撞弯了腰

  笑声,将一脸的皱纹荡开

  那时村庄很小

  跟院子一般大

  一碟花生半盘萝卜干,拼一起

  老白干便碰醉了,缕缕炊烟里的夕阳

  ……

  ——《那时村庄很小》

  那时候村庄很小,很难将其完整地回忆起,乡村成了一些碎片式的生活经验。在这首诗中,村庄的记忆是与家、责任田、院子,它们是一体的,这些场所便是自己的故乡记忆。当诗人返乡时,故乡这个记忆被重新唤起,诗人在《归》中写道:“西风正烈/ 十里坡烫的一壶老酒/ 把午后阳光醉得恍惚和迷离/ 望一眼/ 高梁地里火红的穗子/ 就能感受到酒和乡情/ 一样浓郁/ 山路弯弯/ 最远的那一道湾,是我的童年”“等候,是深深刻着村名的石头/ 一直蹲在路口”(《暮色》)。别离后才有故乡,一次次别离与返乡让人对车站情有独钟,它成了离别与重逢的交汇点,车站总能勾起人们太多的关于故乡的记忆。苗红军诗中写道,“日子被高楼大厦压得越来越低/ 回乡的路被夕阳拽/ 越来越长/ 我排到太阳睡醒才挤了一张红色的坐票/ 仿佛就已经回到了熟悉的家乡”。(《节前的站外》)。站外有“那卖水果的村姑/ 眼眸,像初夏湖水般清澈/ 倒映在湖里的树丛和鸟窝”,有“那乞讨的老妇/ 花白的头发,像暮秋河滩里芦苇荡”,也有“还有那蹲在墙角/ 到城里卖苦力的中年汉子”。一些人和一些事组成的生活在诗歌中聚拢,乡亲便是乡情。

  回归故乡,那里有牵挂自己的爹娘,苗红军中将自己的亲情经验写入诗中,此时诗歌的感受主体不仅仅是作者本人,读者也参与其中。

  老爸去世后,老妈蹒跚的岁月

  一下苍老了许多

  皱纹爬满整个额头

  头发也被霜染成了芦花

  ……

  每次我只想多陪一陪老妈

  她与村里大爷大妈们打麻将

  我也静静地坐在边上

  其实我根本不懂清一色、七巧

  晚上,我还带她儿媳妇、孙女与她

  挤在一张床上

  陪她一起看她喜欢看的电视剧

  听她重复故事里的人和情节

  或村子里的家长里短

  ……

  ——《老妈》

  “头发也被霜染成了芦花”,“她与村里大爷大妈们打麻将/ 我也静静地坐在边上”,带着儿媳、孙女“挤在一张床上/ 陪她一起看她喜欢看的电视剧/ 听她重复故事里的人和情节/ 或村子里的家长里短”。这些属于诗人自己的故乡生活记忆,在诗歌中组合一起,这是诗人在语言的结构中对抗时间流逝,同时,也是在试图唤醒读者的故乡记忆。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些个人生活经验被组织在诗中后便脱离了单纯的经验写作,而成了一种对人类经验的隐秘层面的挖掘。

  荷尔德林曾写道,“诗意的形象是一种特定意义的形象构成,不是单纯的幻想和幻觉,而是在熟悉的视像中,对别种东西的可见内涵的构成形象。”当一个人在叙述他的生活时,个体生活经验已经被重构,这样“他就面临一个真伪难辨的个人经验的考古学”。语言在这里显示她的奇异的力量,在“还乡”中,充当着媒介,承载挖掘被时间抹去的生命的痕迹的任务。诗歌写作,变成了时光碎片的收集者。陶片的完全复原难以实现,收集本身便是一种耕种、一种创造。而这也就是诗人苗红军的所说的“自留地”,“无论去哪里拓荒/ 我都会在心里留一块地/ 或三分或半亩/ 播下阳光,拱出一片葱绿的诗行”。

  汪保国,男,汉族,安徽安庆人,在读文学硕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诗学和影视美学。

  I052

  A

  1672-5832(2016)09-0021-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