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8567
段 康 陈 琳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段 康 陈 琳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市场化基本取向,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深化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重点工作。在该方面大量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了研究,是当今学术界以及实业界的热点问题,专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利率市场化;利率改革;改革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格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瞩日的成就,商品价格领域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这一重要生产要索的价格,其市场化也在不断推进。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论述了改革纲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从政策层面上已经确立,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推进。自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从同业拆借市场着手,开始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目前,外汇利率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外汇利率市场化基本全面实现。人民币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理财产品和同业存款也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仍受到一定的管制。

  第一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规划阶段(1987-1995年)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符的严格的管制利率制度。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市场规律的内在转轨迫使利率水平也随之调整。改革开放之前,利率水平普遍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利率变动基本上不会对资金供求产生杠杆作用。因为利率只是记账的符号,银行相当于“第二财政”,银行的资金收支活动服务于国家计划,全部存款资金上缴,全部贷款资金向上级要,利率高低对银行无关紧要。企业也同样是收支两条线,利率高低也对企业无实质关系。

  改革开放后,企业有了一定自主权;商业银行也与中央银行剥离出来,开始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居民随着存款的增多,利息也成为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过低的利率水平俨然不能满足调整资金供需的要求。因此,改革开放后,利率水平的调整成为利率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从1979-1989年间7次调高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由改革开放前的3.24%调高到1985年的6.12%,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04%调高到1985年的9%,利率水平合理回归;后几年受通货膨胀高企影响,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于1989年上升到11. 34%的高位。

  由于受20世纪80年代末通货膨胀回落的影响,1990-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下调存款利率。1992年南巡讲话后,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加快,资本市场和海南房地产市场也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再次出现泡沫,通货膨胀水平再度攀升。为控制企业的过度投资,我国1993-1995年四次上调了贷款利率,并在利率调整方式上作了比较大的转变。先行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连动上调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以抑制企业对信贷资金的过度需求。1996年之后随着经济成功“软着陆”,利率政策相应进行了调整,存款、贷款利率持续下调,贷款政策开始趋于规范。

  第二阶段、市场利率逐步放开(1996-2000年)

  初步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80年代初期,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便已初步形成,但后期发展中多次反复。1992年左右,乱拆借现象比较严重,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行投机。1993年6月,中央政府决定清理违章拆借、整顿市场秩序。199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探索新的拆借模式,在各地组建融资中心,负责辖区内的资金融通,形成了以各地区融资中心为纽带的二级拆借网络。199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组建了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由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各省融资中心等机构组成的一级拆借网络,形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市场(SHIBOR),这一机构的形成常常被认为是我国利率市场的首次突破。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大量拆借资金出现逾期,风险逐渐暴露。1997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取消各地融资中心的自营融资权限,并从1998年6月开始逐步撤消各地融资中心。受此影响,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量大幅下降,1998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信用拆借额比1997年下降86%左右。1997-2000年期间,通过扩大或放开金融机构部分金融产品市场利率浮动范围,逐步放松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的管制,促进市场在利率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第三阶段,RMB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2001年至今)

  一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标志是本币存贷款利率放开程度。2002-2003年,我国对农信社存贷款利率开始试点,存款利率浮动限度为30%,贷款浮动限度为100%。2003年10月,我国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2004年1月至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政策,逐步放开利率管制。截至2013年7月,我国在贷款利率方面,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在存款方面,仍执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不设浮动下限。

  [1] 张桥云,王宁.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幅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全国124家银行的数据[J]. 国际金融研究,2013,05:63-75.

  [2] 张金胜,王杰.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 人民论坛,2014,32:70-72.

  段康(1992-),女,汉,云南,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民族大学,会计学。陈琳(1992-),女,汉,湖南,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民族大学,会计学。

  F830

  A

  1672-5832(2016)08-0287-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