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00)
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反驳
邓 超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00)
贝克莱通过“物是观念的集合”及“存在就是被感知”将一切物都说成是观念,否定了物质实体的客观存在,并对怀疑论和无神论作出了批判。
贝克莱;可感物;物质实体;存在
在贝克莱伟大的形而上学作品中,他通过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并为唯心主义辩护。然而他攻击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唯物主义”是指“物质实体存在的学说”,这与在当代讨论中所使用的“唯物主义”即只有物质的东西才存在是有差异的。贝克莱认为并没有物质实体的存在,存在的仅是心灵的观念。但究竟什么是物质的东西呢?有趣的是,贝克莱关于物质问题的反驳,其中的部分问题认为即使是唯物主义者也不能对这个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因为他们无法描述他们所谓的物质的东西。然而,有一种说法认为物质的东西是独立于思想的东西或事物,这正是对该问题的最好解答,但这却被贝克莱所否认了。所谓的独立于思想的东西,它的存在不依赖于被思考或被感知,因此也不受是否有任何思维或思想的东西存在而存在。贝克莱认为没有这样的独立于心灵的东西存在,因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或感觉)”。
贝克莱同时也提出唯物主义会导致怀疑论和无神论:导致怀疑论是因为唯物主义会误导我们的感官对这些物质实体的性质的正确认识;导致无神论是因为物质世界在没有上帝的帮助下仍然可以继续维持。这双重指责虽然最开始并不是出于哲学的出发点,但却为贝克莱提供了质疑唯物主义的动机。幸运的是,这样的论点在他的《人类知识原理》和《西拉和菲伦诺对话三篇》中流露出来。本文接下来将主要探讨一些贝克莱反对物质实体的主要因素。
如果说我们要直接寻求贝克莱对现实唯物主义的挑战,我们就必须转向他的《西拉和菲伦诺对话三篇》。在这个对话中,西拉是一个准唯物主义者,他持有的是一种天真的现实主义,根据他的说法,我们所感知的物质实体即对象本身,这点非常直接明了。然而与其对立的菲伦诺,则是贝克莱精神的代言人,他提出可感物的性质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属于可感物本身。
菲伦诺从认为可感物的性质如热是不明显的快乐或痛苦开始了他的第一个论点。他认为关于快乐和痛苦的感知只有在脑海中存现,因此对于可感性质的观念也应只在脑海中。这种说法的面临很大的困境:第一,为什么不能假设我们可以区分热和疼痛?第二,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是否应该按照贝克莱所要求我们的那样推广到所有的可感物的性质?其次,菲伦诺用了一种对比的方式来进行阐述,他认为可感物的性质是针对感官者而言,比如,热的感觉对于一个人可能是很热而对于另一个人却是冷;甜的味道对于一个人可能是甜蜜的,而对于另一个人却是苦的,这些都不能离了心而存在于不能只知觉的实体或物体内,因为它们不可能承受矛盾的这个性质。
贝克莱也深知他这样的说法会被他人声称只有一个不相容的性质是这个事物真正的性质而其他表象的性质是产生于误解这个说法所反驳。然而贝克莱却会反问如何确定和区分这些所谓的“真正的”和“假的”的性质?通过观察动物和人之间的差异,贝克莱认为那些主张人类有对物体的真实属性的特殊访问这个说法是武断的人类中心主义。因此,贝克莱对任何直接现实主义的尝试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即在指定标准条件下物质实体真正的独立于心的性质是直接被感知的。
菲伦诺的一再紧逼使得西拉从天真的现实主义更快的回到了“哲学”的视角。西拉第一次尝试用与机械论相关的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把笛卡尔和洛克的思想联系起来。在此,西拉承认颜色、味道等可能是精神依赖的次等性质,但认为广袤、凝固、运动与静止等原始性质是独立于心而存在于物质实体中的。这种机械的说法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大小、形状、运动、休息、也许还有凝固所组成,而我们的感官思想则来自于这些粒子在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最终呈现在在我们的心中。贝克莱在他的著作中通篇反对这种机制主义论,认为这将导致怀疑论。此外,菲伦诺也有进一步关于对可感物性质之分的回答:第一,对于次等性质的辩论同样可以适用于原始性质;第二,我们不能通过对次等性质的概括(比如颜色)而得到对原始性质(比如形状)的理解,因此我们也无法理解机械主义的身体是通过延展而非色彩构成。
在经过一番的辩论后,西拉最终投降并赞同菲伦诺的所有物质实体都存在于心的观点。然而西拉的折衷很不情愿,菲伦诺还需更进一步的说服他,正如贝克莱需要说服他的读者一样。贝克莱认为常识哲学是建立在一个非物质论的基础上,而只有怀疑论者或无神论者才会继续持反对的观点。
历史上,贝克莱曾说服了一些他同时代的人,然而他们多数认为贝克莱仍是一个广受欢迎的怀疑论悖论者,虽然对于贝克莱的观点很多读者无法赞同,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对贝克莱所持有的积极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而心存感激。
[1] (英)乔治·贝克莱著.关文运译.柏克莱哲学对话三篇[M].商务印书馆.1957.
[2] (英)乔治·贝克莱.关文运译.人类知识原理[M].商务印书馆.2010.
[3] McCracken, C. J. and I. C. Tipton(eds.).Berkeley's Principles and Dialogues: Background Source Materia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B516
A
1672-5832(2016)08-0281-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