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指责性言语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10548
苏 姗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00)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指责性言语

  苏 姗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00)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指责性言语进行了浅析。指责性言语行为属于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同时还要遵守关联理论以及会话合作原则。当指责性言语行为发生的时候,指责人要注意将对被指责人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同时也要让被指责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非规约性言语行为;关联理论;合作原则

  语用学是联系语境来研究语言运用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某几个角度阐述和分析指责性言语。

  指责性言语是指说话人指责受话人的一种言语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在下文中,本文要从几个角度对指责性言语进行浅析。

1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指责性言语

话语的字面含义和语境因素都有可能使听话人对说话人的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图都能有所理解;听话人去理解话语的时候,可能只是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而听话人对说话人理解的唯一性依据的就是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根据关联性实现交际。而且交际的过程本来就是说话者将内容传达给听话人,听话人再推理进行理解的过程。话语的理解就是再现话语的关联性。

  当说话人指责受话人的时候,也属于一个交际的过程,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当指责性言语行为发生的时候,说话人不会直截了当地去指责受话人,而是委婉含蓄地去指责受话人,给听话人留出一定的余地和空间去理解和推导。在双方的认知背景相同的情况下,即使“拐弯抹角”,受话人也会理解听话人所要传达的内容。

2 从言语行为角度分析指责性言语

人们运用语言开展交际活动,目的是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这种交际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

  英国学者奥斯汀最早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由于指责性言语行为属于某种言语行为,因此在交际过程中遵循了言语行为发生的三个阶段阶段:以言述事的述事行为,即“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即以言行事的行事行为;“收言后之果“,即以言成事的成事行为。

  当说话人指责受话人所说的话语的时候就是“言之发”;当说话人把所需说出的话语表达完的时候,就意味着完成了行事行为。因此指责性言语行为必经的是这两个阶段,总是既是“言之发”,又是“示言外之力”。因此不论是在指责性言语行为中,还是其他一些典型的言语行为中,这三个阶段都是统一在一起的。

  此外,言语行为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而指责性言语行为一般都是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人们为了完成一种行事行为,出于某种考虑,通过另一种行事行为去完成的。比如:

  她对另一名女生说:“你知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后果,你会把其他人都给连累的。”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说话人所说的内容中并没有出现“指责”“谴责”等字眼,而是通过分析说话人某种做法产生的后果,而达到指责说话人的目的,从而使听话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以后加以改正和弥补。

  指责行为的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为了让被指责人了解指责人的意图并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指责人想要让自己内心的不满以及不快发泄出来,并使被指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为了减轻被指责者受到的伤害,指责人的言语就要含蓄委婉。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双方都应该考虑到彼此的认知背景和语境,让被指责者理解到指责者的良苦用心以及指责行为,同时指责人也能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间接言语行为又可以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指责性言语行为基本属于间接性言语行为。说话人的话表面上听起来像是说另外一件事情,其中的指责义却需要听话人去推导和理解。因此指责性言语行为又属于非规约的间接言语行为。比如:

  “你这件事情做得还不错,但是如果你吸取之前的经验和教训,会做得更好的。加油吧,小伙子!”小李对他的下属说。

  前半句听起来像是小李在夸赞自己的下属,但是中间的话语又像是批评,最后的话语又是在鼓励。因此他的下属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以及平时对小李的了解去推导这句话到底是批评、夸赞还是鼓励。综合起来看,批评的含义更多一些。因此以上的例子就属于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因此在指责性的言语行为中,说话人的话语一般都包含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分别实施的是次言外行为和主言外行为。主言外行为是通过次言外行为实现的,主言外行为是目的,次言外行为是手段。因此受指责人的内心需要理解这两个行为,了解指责人的真正的交际意图。

  指责性的言语行为也分为多种:

  指责人对被指责人并没有恶意,而是用善意的、温和的方法去指责:比如:

  她笑着嗔怪道:“你可真是让我有操不完的心那。”

  由于在指责的言语行为中,双方交际者在社会层面上会存在差异,有可能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往往很多时候是不平等的,比如:

  父亲对儿子说:“做事情的时候能不能过一下脑子,看你做的这是什么事儿啊!”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责的言语行为。指责人和被指责人是同一个人,比如:

  小王说:“是我不好,给大家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以上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对指责性言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体来说,指责性言语行为属于非规约性的间接的言语行为。

3 从会话合作原则分析指责性言语行为

在交际过程中,双方都要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去进行交流,只有遵循会话原则,双方的交际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在交际中,除了遵循最基本的原则之外,还需要遵循礼貌原则。

  在指责性言语行为中,当指责人发话的时候,即使是被指责人的错误,指责人也需要遵循礼貌原则。不强求别人、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此外在交际中,还要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

  礼貌原则细分为如下几条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这6条准则,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得体准则:

  在指责性言语行为中,指责性言语行为本身已经蕴含着批评别人、让别人不悦的含义了,因此在指责的言语行为发生的时候,指责人更应该遵循得体准则,减少对被指责人的伤害,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慷慨准则:

  指责性的言语行为发生的时候,指责人不能一味的去指责别人,而是可以换位思考,去想一想对方做错事情犯错误的原因,减少表达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观点,也多为被指责者考虑一下,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

  赞誉准则:

  赞誉准则是对他人减少贬低和损害,多夸赞别人。而指责性的言语行为虽然是指责批评他人,指出他人的缺点,但是在指出对方缺点的同时,要将伤害降到最低。

  谦逊准则:

  谦逊准则是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和夸赞。指责性言语行为的意图不是夸赞对方,而是批评对方,因此在指责性言语行为发生时,更不能对指责人进行夸赞,将指责人的地位表现的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减少指责人和被指责人之间的差距,尽量使被指责人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同时,也感激指责人以委婉的方式对自己进行批评。

  一致原则:

  一致原则就是在观点上,减少和别人的不一致,减少自己和对方之间的冲突。指责性的言语行为本身就是双方不一致才发生的言语行为,因此指责人只能尽量减少和被指责人之间观点上的不一致,减少冲突,多站在被指责人的角度去考虑,将一致原则贯彻到底。

  同情准则:

  同情准则是强调的是感情方面,尽量和别人在感情上保持一致,减少对立。指责性言语行为在发生的时候,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指责人不应该对被指责人夹杂情感上的攻击,而是就事论事,才会符合同情准则。

  指责性言语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典型性的言语行为。即使有自己的特殊性,还是要在遵循会话合作原则基础上进行交际,并尽量表现出自己的礼貌性。在顺利完成会话交际的基础上,交际双方还能愉快地进行交谈。

4 小结

指责性言语行为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无论是从关联性、言语行为方面还是会话准则方面,都还有待深入研究。由于个人的语用学的语言知识还不够系统,因此只能从几个小方面进行浅析,以后有时间精力,还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1] 张荣根.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境[J].扬州大学学报,1998,(5)

  [2] 周永平.关联理论对间接性言语指责言语的阐释力再分析[J].四川理工大学学报,2009,(4)

  [3] 王晓萍.间接言语行为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2009,(6)

  [4] 刘国辉.间接言语行为取向的隐含动因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01(12)

  [5] 张荣根.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境[J].扬州大学学报,1998,(9)

  苏姗,籍贯:河北省保定,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g420

  A

  1672-5832(2016)08-0272-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