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吕中华 杨东英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人们对于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为看重,新闻翻译作为国际间信息交流的桥梁越发凸显重要。建构主义翻译学被提出后引起了广泛学者的研究,建构主义翻译学于新闻翻译带来了新的翻译视角与思路。本文从中国学者吕俊提出的建构主义的视角对新闻的翻译的原则做了浅析的研究分析。
建构主义;新闻翻译;翻译策略
1 建构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建构主义学说,20世界9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吕俊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翻译理论。吕俊教授认为:“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它从本质上与哈贝马斯所论述的交往行动并无区别。”建构主义翻译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交往理性、真理观和言语行为理论等,属于以社会科学为基础重建性质的研究。建构主义翻译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译者的言语行为清晰地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主干框架;另一方面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翻译理论时,原文作者和读者为两端的主体,译者作为翻译的桥梁为客体,译者充分运用自己的翻译语言行为,结合社会文化知识对原文重新进行建构作出翻译,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与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在不断发展演变中的逐步修正,即共识性真理观。第二,建构主义强调社会交往中的理性意识。社会交往中的对话属于群体主体间的对话而非个体主体间的对话。第三,建构主义翻译学强调文化的多元性与真理的相对性。各个国家民族种族间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受到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在相对背景基础之上进行重新构建。第四,建构主义翻译学强调语言的媒介作用和社会性。语言作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媒质工具,在新闻的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作用。
2 新闻翻译的特点
新闻传播性强,语言风格简洁真实明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准确性、简明性与及时性,讲究用事实说话。首先,新闻翻译具有准确性和恰当性。有些新闻的政治色彩浓厚,翻译意思稍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很大的直接影响,所以新闻的翻译必须准确得当。其次,新闻翻译要注重语法结构的调整。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汉语的句子强调意义和功能,建构在意念主轴上,句首成分不一定是主语,往往是个话题。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英语句子重视形式和功能,句子建构在主谓主轴上。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一种形式上的一致关系,受到英语语法较为严格的制约。所以在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要对原文本进行表达方式和语序的调整,突出新闻的侧重点,做到能更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也使得新闻更有价值。3 建构主义翻译学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原则
建构主义翻译学具有社会理性和科学性,所以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应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不违背客观社会,翻译的内容合理有效。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翻译原则有以下几点:1.必须熟悉历史文化背景,正确理解原文。不同的国家风俗、文化、历史、地理背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到对原文重新进行知识的建构,译出符合目标语文化、风俗习惯、读者兴趣的译文。如: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中的“龙”的英译,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的是中国最大的神物和吉祥物,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的是“有翅膀和长尾巴,能喷火”的邪恶事物,常用作贬义,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必须进行重新建构,译为“the gold of rain, thunder, cloud and wind”。2.在翻译社会实践中要正确理解文本内涵,做到客观存在。译者在翻译实践时必须能够充分了解翻译文本的类型,并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表达出来,不掺杂译者的任何个人主观看法。如:“救灾,争分夺秒”作为小标题,译为“Rapid Response”;“生命,至为重要” 译为“Pulling People from the Ruins”。3.新闻翻译需要尊重原文本的定向性。新闻翻译的译本受原文本定向性的制约,译者只有在尊重原文本的风格和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翻译。译者虽然在翻译的重新建构中具有自主性,但这种自主性并不是完全的,不受约束的,需要在尊重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构建翻译。4. 翻译建构中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社会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译者在翻译重新建构的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这种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受到原文本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能超出其固有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如:“外向型经济”最初译为“export-oriented economy”,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向型经济多半指的是出口,所以翻译时着眼点是“出口”。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在出口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资本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所以又改译为“internationally-oriented economy”或“outward-looking economy”。5.建构主义翻译学强调新闻翻译的主体性意识。建构主义翻译学强调的语言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的重新建构,在这一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意识非常明显。译者的主体性意识体现在需要在充分理解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的重新建构。新闻翻译中加入译者的主体性意识会是得译文变得感情色彩浓厚,更有利于新闻的传播与交流。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有多种译本:“combine the ‘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 approaches”;“combine the policies of ‘inviting home’ and ‘aiming abroad’”这些译本都是由于译者在进行新闻的重新建构翻译时加入了译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使得译本不同。新闻类型多种多样,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原文本进行重新建构性翻译,能做到既不歪曲原义也不随意增添原文本没有的实质性信息,增添的信息抑或是必要的背景知识以帮助读者理解。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进行翻译实践活动更能提高翻译实践的能力,译者也更符合市场社会的需求。
[1] 吕俊. 何为建构主义翻译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2] 吕俊,侯向群.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2005.
[3] 杨秋香. 谈建构主义翻译标准[J]. 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9,25(7)121-122
[4] 吕俊. 翻译学建构中的哲学基础[J]. 中国翻译,2002(3):10
H059-4
A
1672-5832(2016)08-0265-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