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就业结构区域不均衡的PEST分析
杜倩楠 冯先正 安 璐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十二五规划指出,目前经济发展中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中国就业结构失衡问题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例不合理,还表现在区域结构不平衡。本文将利用 PEST宏观分析方法,试图寻找就业结构区域不均衡的影响因素。
就业结构;PEST分析
1 政治及法律因素
1.1 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对我国就业结构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我国经济建设中更多地注重增加经济总量,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我国农业就业人口相对较多,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的技术结构较低,生产率也较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 经济因素
2.1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区域就业结构的作用机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通过改变投入各部门的生产要素分配来得以实现,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必然发生变化,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中的重新配置过程就形成了就业结构演变。其次,产业结构的发展还促使我国就业的区域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东、中、西部地区就业的产业分布都表现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速度最快,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下降最慢。从第二产业就业变化来看,东部地区上升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最慢。最后,产业的区域布局对农村劳动力的区域转移产生重要影响。东部地区制造业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快,能够为流入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农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就弱于东部地区。2.2 投资。投资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就是投资的就业效应。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通过乘数论阐述了增加投资对于减少失业、摆脱经济不景气的重要作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指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有决定作用,投资增加能扩大产能,从而实现就业的增加,因此必须通过投资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以实现充分就业。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型(1966)也指出引进投资可以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我国学者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投资对就业总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在技术进步、投资的使用方向和投资乘数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下,投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在快速下降。我国学者的研究指出,投资于不同行业将产生不同的就业效应,从而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
2.3 消费结构。胡秋阳(2007)指出,消费结构升级是实现就业结构在三次产业间升级的条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1959)中指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在经济成熟阶段,会发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工农业间劳动转移”及“就业结构的工业化”现象,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劳动力走向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而在高消费阶段,对各种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和各种服务的需求扩大,使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迅速增长。增加对相应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就可以赶到带动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以及稳定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的就业岗位的作用。
3 社会及文化因素
3.1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认为,如果两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没有差异,即二者所拥有的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相同,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产业的经济活动会在各个地区均勻地分布。然而,现实经济中地区之间历史发展状况和要素禀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并且由于要素极化式聚集、规模经济效益、技术扩散等外生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会还趋于集中分布,表现为地区之间结构差异扩大。3.2 人口和劳动力因素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就业结构的差异性源于区域间劳动力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就业结构差异性是劳动力资源的分布的非均衡必然结果。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我国就业结构偏向老化,老龄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需求增加;人口质量的提高使就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增加,使就业的行业分布发生变化;人口的城乡结构变化使我国城市就业人员增加。人口因素的变化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
4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进步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再生产,使就业需求增加。技术进步可以直接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技术进步可以延长产业链条,开拓新的行业和领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储存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这意味着一个产业的发展扩张必然影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技术进步通过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间接的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动。中国的工业化处在由中期向后期过渡的转折性变化,从重化工业支撑、资本积累驱动的增长方式进入到以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经历了三高产业——中耗能产业——新兴产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变化历程。5 小结
就业结构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化之中,经历着一种由不发达状态逐渐向发达状态的过渡,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方向演进的过程。本文对区域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运用PEST宏观分析方法,对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四方面进行了就业结构区域不均衡影响因素分析。希望通过影响因素分析为政策制定和提出对策提供意见参考。[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2] 杨宜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就业政策与人口政策的完善.中国金融,2008(7): 45-47.
[3] 翟振武,侯佳伟.人口素质逆淘汰:一个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说.中国人口科学,2007(1).
F114
A
1672-5832(2016)08-0259-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