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教育过程中口语与书面语的运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8580
杨安琪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教育过程中口语与书面语的运用

  杨安琪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本文通过分析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来探讨两者在教育中的运用。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教育是一种交往活动,因此离不开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在教学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是本文的讨论重点,文章主要由口语和书面语的定义、区别和教育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运用三个方面构成。结合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知识,深入挖掘其在教育中的运用,提出教育新思想,阐述教育新主张。

  口语;书面语;教育

  语言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工具,是表达与思维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语言反映着个体的思想情感,表现着个体的综合素质,凸显着个体的基本特征,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至关重要。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文化传承有重大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自身在德智体美各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双边性活动,是以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情况。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主要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进行教学,如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和谈话法,教师的语言分为教学口语、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专业性和行业性、科学性和严肃性、教育性、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在教育中探讨语言的使用是必须的。

1 书面语和口语的基本含义

口语是说出来的话,口语是第一性的,口语的物质载体是语音。口语,也叫做“口头语”,是口头上交际使用的语言。一般来说,它比书面语灵活简便,理解时,较为依赖语境。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主要在风格方面。口语的特点是亲近随性,句子简洁,经常省略。口语靠声音来传达意思,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一个人说话时的情景,包括说话的内容、对象、场合以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语言的使用。口语交际时要依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目的来选择恰当合理的语言。由于说话对象真实具体,因此在使用口语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书面语是写出来的话。书面语也叫做“笔语”、“文字语”,是在书面交际上使用的语言。是文字产生后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它比口语更加准确严谨,利于规范。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书面语多数经过修改润饰的阶段,在语体表达上周密、严谨。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至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书面语比口语规范、连贯,因为写出来的话可以有时间斟酌、加工,乃至反复修改。对书面语进一步加工规范,就形成标准语。而书面语与口语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书面语的成分不断进入口语,从而使口语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口语成分也不断被吸收进书面语,从而使书面语不断丰富生动。书面语往往受到口语的制约,它虽然有自己的特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口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能距离太远。如果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人们就会对书面语进行改革。“五四”前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就是因为文言文这种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是从口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有文字产生以来,政府法令、公文文书、经典文献、词书、教科书、学术文章、文学艺术作品、日常应用、圣人贤言等都是依靠文字来记录的,文字作为书写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

2 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口语由声音组成而书面语则由字母和字符这些书面符号组成。因此,口语是动态的,短暂性的,而书面语则是静态的,永久性的。这是二者最明显的区别。虽然口语能够在人脑中作为短期记忆保持几秒钟,但如果我们不把它录制下来,它就会消失。相对于书面语来说,口语只能通过人为有意录制才得以保存做将来之用。与此相反,书面语则是永久性的。因为一篇书面文章在其被完成那一刻起就可以一直存在,它可以被留作多次参考直到你把它销毁为止。

  口语和书面语区别在于它们使用的是各自独特的词汇。口语是用于日常交流的语言形式,适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问候、告别、请求、致谢、祝福、提供帮助、询问信息等等。口语中使用的词汇通常为非正式词汇,包括俗话、白话、流行用语以及当前的俚语等。相对而言,书面语是学生根据老师教授的标准规范习得的,是有计划写成的。因此,书面语的句子构造更加缜密,更有逻辑性,其句子在某种程以从以下的例子看出。度上也比口语句子要规范许多。此外,书面文章通常集中讨论一个具体话题,并且其中的词汇、论据和例子都是经过选择安排的。

  口语可以通过非字符信号诸如手势、面部表情、眼睛暗示等辅助手段来传递意义,或者通过各种音质特征,比如音量、语速、重音和语调等等来表达意思;而书面语则通过使用诸如版式、标点、字体和图案等书法手段来传递意义。比如:在英语中,说话者可能通过升调来说“Really?”和“Are you kidding?”从而实现询问或者确定某件事的目的。另外,身体语言在口语中也经常被用来帮助表达说话者的意图。

  此外,口语和书面语虽都是交流方式,但分别强调语言的不同方面。口语强调语言情感表达和交际功能,它是与别人的适时互动,是双向活动,说话者和听话者轮着扮演彼此的角色,它的目的更倾向于和他人发展社会关系。书面语则不同。它是一个单方面独立的交流过程,是单向活动,强调语言的认知、描述和论辩功能。它更独立和个人化,因而不像口语那样需要及时反馈和回应。读者可以反复读一个书面材料,并且可以以他或她喜欢的任何方式在任何时间给出自己的反馈信息。

3 教育中口语和书面语

从本质上讲,口语交际需要有一个社交情景,即起码两个人的参与。一个人自言自语或独自微笑都可能被认为是不正常。而且,口语交际一般是面对面的交际。因此,参与交际的,不仅有从嘴里讲出来的语言信息,而且有同样从嘴里发出来的伴随语言的副语言信息如音高、语调、语流、重音等,还有从身体发出来的非语言信息如手势、动作、面部表情、乃至衣着打扮等。可以说,说话者的整个人都加入了交际活动之中,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所言:在面对面接触中,一切都是交际,因为“一个人可以闭口不讲话,但不能阻止他的肢体发出信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口语的文体特征,如语法不够完整,意群之间缺乏衔接等。这些并不是口语的缺陷,因为通过语调、手势、面部表情等,听话者能够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古文家韩愈在他的著名散文《师说》中,对教师的作用曾下了这样的定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找到教师讨教。教师就是给求学的人传授道统,讲授知识,解答疑问的。而“传授”、“讲授”、“解惑”,都需要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来进行。因此,“学”和“教”双方都对教师的口语表达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在教师的整个从教活动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育学家吴祥祯在《初中教育》中说:“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集中反映和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全面发展能力与个性的基本学习形式。”不只是初中教育,高中、大学等一切课堂教学形式,上课时,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都要通过教师的口语表现出来。而且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全面发展能力与个性,这个提高教学质量关键的实现,也都跟教师口语的表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的:“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教育中,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教师上课提问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较为内向的孩子,运用比较具有亲和力的口语对其进行指引是很必要的,缓慢轻声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可以用幽默的语言缓解被提问的紧张,利用眼神给予学生鼓励,并及时对这位学生进行评价,多为鼓励和称赞的话,让同学消除在大家面前讲话的恐惧,进而使他变得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热爱学习;再比如教师在讲较有难度的不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时,尽量避免使用严肃、生硬的语言,换而使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简单的向学生传达难度较大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尤其是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利用口语丰富多彩的语调教学更能够与儿童亲近,也能够提起儿童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多利用口语交流,有利于提高儿童的交际能力,福禄贝尔就强调儿童之间交际的重要性,儿童虽然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认识人性。而口语是与他人交往的主要渠道,充分发挥口语在交往中的作用,进而锻炼儿童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师口语做出以下要求:语言准确生动,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速音量适中;练好普通话,避免语病、错别字;学会使用沉默;适当配合手势;语言充满智慧;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强。

  书面语交际是在一个人与一个文本之间进行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没有副语符号或非语言符号的参与。在书面语交际中,由于没有声调、动作、面部表情等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的辅助交际手段,所以一切意义都必须通过文字来表达,读者也只能通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意图。虽然书面语也有一整套模拟口语的标点符号,如感叹号表示重音,问号表示升调,句号表示降调等,但相对于口语中丰富多彩的语音特点,书面语仍然显得无能为力。但是,一般来说,书面语重在表义而轻于传情,要求用词准确,句子完整,逻辑性强。

  教师语言要求要有规范性、科学性。尤其是科学性,教师所讲的概念、原理、定律、规则、结论等,都必须符合各门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正确、完整、周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过多使用口语而忽视书面语,那么会使教学缺乏严谨性。比如对于自然科学来说,较多的需要用到实验法、参观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对实验过程进行细致谨慎的讲解,在学生进行独立实验时很容易出现差错,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的安全;再比如,教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的时候,需要用书面语进行概括表达,从而形成教育原则,使得其他教师进行借鉴,推动教学发展。在教育中书面语言形成的思维过程可以促进教师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概括出既准确、规范,又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财富,并将这些教学财富进行整理和汇总,以理论的形式进行概括深化,形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教师书面语言,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能力都很大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书面语言能力呢?首先,通过撰写教学教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以课和课时为单位,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为后续的教学反思提供素材。当然,撰写教学总结也是一个重要方法,教学总结是教师对课时、单元、学期、学年或一定阶段进行回顾、概括和总结的书面语言,好多教育规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寻找,通过撰写教学总结,及时对复杂的大量的教学信息进行分类总结,并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下来,客观的分析教育现象。最终,通过撰写学术论文,使得研究成果呈现给社会。

  综上所述,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主,多种语言形式相互配合,综合运用的语言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口语的优点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也需要书面语来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学的严谨性,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当然,更要保证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生动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言的特点与学生沟通交流,向领导行政人员反映教育情况,为社会贡献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育经验,从而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 钟文佳. 论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运用[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1(2):56-59.

  [2] 张玉翠. 论教师口语课中的理论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9,4(23):48-51.

  [3] 戴艳琪.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及其教学[D].厦门:厦门大学,2008:2-10.

  [4] 彭昌柳.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126-128.

  [5] 于加.浅谈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形成[J]. 中国地质教育,1997,3:30-31.

  杨安琪(199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焦作,学历本科,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H319

  A

  1672-5832(2016)08-0225-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