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浅谈老子美学与庄子美学
——出世与入世
丁国铭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老子和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代表者。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老庄学说具有非常丰富的美学思想,而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以“道”关注人生。道家主张出世,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强调心态平和,羽化成仙。
老庄;孔孟;美学;出世;入世
1 老子美学
1.1 老子美学核心及内容中国美学的起点是老子美学,而老子美学的核心内容和最高范畴是“道”。
“道”所谓的主要特点和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一,“道”是原始混沌。老子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道”产生万物。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道”是没有目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虽然道产生万物,但它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存在。四,“道”是运动的。它不是静止不动的,正是这种运动,才构成宇宙万物生命不息。五,“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体。《道德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由此可见,道是老子美学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是一切美的源头。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就是它的抽象性、自然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至高至美的普遍法则,混沌性则表明它是万物美的生产者。另一方面,“道”具有“有”和“无”的双重属性。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无”,无规定性和无限性。从作为“万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有规定性、差别和界限。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正是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才能生生不息。
1.2 老子美学的影响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比如“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原则,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反映对象的特点及内涵。宗白华说过:西方古典美学不同,中国古典艺术有虚有实,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而中国话很重视空白,如南宋画家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兵不填实,是海,是天,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宋代文人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 庄子美学
2.1 庄子美学核心及内容庄子的美学理念意味深长。闻一多说过,“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读《庄子》的人,定是知道那是多层的快乐”。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庄子继承老子美学的思想并加以个人独到的见解。庄子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美”和“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在特定坏境和条件下“美”和“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美”的事物可以是“丑”的载体,“丑”的事物也可以“美”的本体。但人们看重的并不是它的“美”或“丑”,而是它是否表现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这种“道”是超功力的,把人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庄子把其归纳为“心斋”、“坐忘”。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内心排除利害观念。如果一个人达到“心斋”和“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无己”、“丧我”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是高度自由的境界,《逍遥游》中有提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从审美观照角度来看,如果关照者不能摆脱实际利益考虑,就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进而就不能得到审美愉悦。以审美创造来说,如果创造者不能从利害得失中超脱出来,他的精神就会受到压迫,创造力就会大打折扣,失去创造乐趣和自由。所以对于“道”的本质理解是由内到外、由浅至深的过程。
2.2 庄子美学的影响
另一方面,庄子在《人世间》描绘了一大批身体残缺、畸形、丑陋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些相貌丑陋的人呢?是为了说明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一个人外表的光鲜、美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内在的“德”,内在的精神面貌。外貌的丑陋反而可以衬托出内在的精神的崇高力量。庄子《人世间》启示人们扩大审美视野,注意从生活中去发现那些外表丑陋又具有内在精神力量的人。如三国时期蜀国谋臣庞统,其貌不扬,内心却极其富有学识和内涵,辅佐刘备为蜀国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3 老庄美学与出世
老子与庄子的美学代表了道家最高的美学体系。道家主张出世,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追求自由。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地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拿道家庄子思想来说,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事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经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丁国铭(1991.01-),男,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艺术学理论专业。
B22
A
1672-5832(2016)08-0200-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