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对出土小型铜像保护的几点思考
——以南诏大理时期出土阿閦佛铜像为例
王英健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在对大理三塔清理的过程中,出土鎏金铜像三十四尊,铜像六十五尊,其中阿閦佛造像出土十三尊,除两尊以水晶为材质以外,其余十一尊均为铜质。由于其体积小、工艺复杂、保护方式不同于大型铜器,因此在对小型铜佛的保护上要做特别处理。
小型佛像;铜器;金银器;保护
1 大理三塔出土铜佛现状
1.1 出土情况。1976年对大理三塔的实测和清理中,共出土造像133尊,可按质地和题材分类①。出土佛像总体较为完好,少数几尊有小面积损坏,表面大多出现锈斑,部分铜像锈蚀较为严重。1.2 铸造年代。塔顶多数文物属于十一至十二世纪初大理国时期。塔上出土的三片刻文铜片的年代分别为公元1000、1142和1154年。这批文物应是大理国时重修塔刹时放入的。而印度密教于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传人云南大理地区。因此,这批铜像铸造时代不早于7世纪,不晚于13世纪。
1.3 保存状况。目前十一尊阿閦佛保存于云南省博物馆,均有不同程度锈蚀,其中一尊金质佛像头部破损严重,两尊铜像锈蚀较为严重。
2 铜器保护的一般方法
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材料,广泛运用于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等各方面,近几年来出土铜器数量庞大,保护技术也日渐纯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2.1 除锈技术
2.1.1 硅烷处理方式: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复配的倍半溶液进行处理,添加EDTA辅助,可完全去除氯离子。
2.1.2 机械法:利用一些金属工具(凿、刀、锤等)或特制的电钻等进行剔磨处理使得锈体从器物表面脱离。其特点是操作简单,适合一些较厚的锈块,但要求技术纯熟,不可留下磨损痕迹。
2.1.3 超声波除锈:通过超神波引发的共振现象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能够把锈块剥离,适合锈蚀面积较大、锈块较厚的铜器,但操作成本较高,去除不完整。
2.2 修复技术
2.2.1 高温矫形技术:利用瞬间加温技术对青铜器变形部位进行加温,通过加温,青铜器变形部分内能得以释放,晶体结构重组,恢复韧性,避免矫形修复时发生断裂②。
2.2.2 焊接技术:一般分为对接、搓焊口、焊接三步,焊料成份主要为铅锡焊、铜焊、银焊三种类型。
2.3 保存技术
2.3.1 X射线成像技术:X射线成像技术可以了解到文物的内部结构,了解文物的材质、制作工艺、保存状况、损坏状况。
2.3.2 缓蚀剂的运用:以15%BTA+5%H2O2和1.5%BTA+2%H2O2的溶液作为缓蚀剂效果最为明显,有效防止有害锈对铜器的进一步侵害,从内部对青铜器起到保护作用③。
2.3.3 表面封护剂:一般采用有机硅一苯并三唑乙醇溶液,为防止封护剂苯并三唑在气相和液相中出现升华和溶解现象的发生,还可以采用有机硅一苯并三哇树脂封护表面,其质感色彩等符合文物保护要求,防腐效果也是令人满意④。
3 小型铜像的修复与保护
3.1 小型铜像的特点3.1.1 体积小,出土的阿閦佛铜像中,较大者高13厘米,较小者高7厘米,有别于大型青铜器。
3.1.2 制作工艺复杂,主要以范铸法、失蜡法为主,一些部分也采用焊接法,还有学者认为部分纹饰是铸造成型后凿刻上去。
3.1.3 铜体薄,铸造成型后内部中空,并不是实心,部分区域由于长期遭到腐蚀,铜片变得极薄,并且易碎。
3.2 面临的问题
3.2.1 部分佛像锈蚀面积大,一些佛像出现了极难处理的粉锈。锈体薄,附着性强。
3.2.2 由于体积较小,铜体薄,损坏部分极难焊接,一旦焊接出现意外,便会破坏文物的整体性。
3.2.3 展览时间过长,作为云南文化的象征进行展览,由于展览时间过长,导致受污染物、空气渗入等影响,锈蚀面积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3.3 修复方法建议
3.3.1 在除锈方面,人工除锈难度较大,但在底座部分、背部这两块区域由于较为平整,锈体较厚,可优先采取人工除锈的办法先将大块锈体去除。在总体上应以化学除锈为主,尤其面部以及正面部分,可用化学还原法除锈,细节部分可用硅烷处理方式剔除锈块。
3.3.2 对于破损部分,由于破损部分面积较小,铜体薄,难以进行焊接操作,建议保留现状。
4 结语
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进行修复和保护操作时,应区别对待。大理三塔出土的佛像同样也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修复和保护计划,利用其它类似器物的修复经验,多种修复方式并用,并妥善进行保存,才能使这批文物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注解:
①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载《考古学报》,1981年第二期,第245页。
② 栗荣贺、孙力,《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1期,第94页。
③ 侯爱芹:《铜片除锈强度考察与缓蚀效果分析》,载《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年第A01期,第84页。
④ 樊北平、张世文、李兴福:《腐蚀青铜器的保护——有机硅树脂表面封护研究》,载《考古》,1990年第10期,第958页。
[1]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R].考古学报,1981(02):245-267.
[2] 杨学政,密教阿叱力在云南的传播及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1992(06):84-92.
王英健(1992.11-),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石器时代考古及博物馆学。
TP303
A
1672-5832(2016)08-0181-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