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相声《满腹经纶》中的打断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8791
张颜雪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相声《满腹经纶》中的打断研究

  张颜雪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打断是指在别人说话时,听话者利用各种方式插话,阻止对方继续说下去。本文对相声《满腹经纶》中的打断进行了描写,总结出该相声中打断的类型,并运用更优秩序原则对相声中的打断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出该相声中打断的两个特点。

  相声;打断;类型;更优秩序原则

1 引言

打断是会话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指在别人说话时听话者利用各种方式插话,阻止对方继续说下去,体现了听话者控制和争夺话轮的意图。相声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演艺术,其中的打断与日常会话中的打断是不同的。本文以相声《满腹经纶》为语料来源,对该相声中的打断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2 《满腹经纶》中打断的类型

对于打断的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采用刘虹在《会话结构分析》中的分类,依据动机将打断分为故意打断和非故意打断,故意打断又分为合作型故意打断和非合作型故意打断。非合作型故意打断发大多是由于听话者或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急于了解某种信息,或者急于对说话者进行反驳,或者要求对方提供补充新信息,强行打断说话者话轮。合作型故意打断是指乙在没有听清楚或者不理解甲所说的话时,打断甲的话轮。①

  依据这个标准,我们对相声《满腹经纶》中的28处打断进行了分类,认为这28处都是故意打断,原因有两个:第一,非故意打断的前提是打断话轮的人对说话者话轮是否结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作为长期合作的搭档,王声和苗阜对对方的台词都了如指掌,不存在对说话者话轮是否结束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第二,从打断动机来看,王声打断苗阜的话轮除了反驳对方,纠正对方观点之外,还为了对口相声的形式特点考虑,对口相声基本都是逗哏和捧哏话轮交替。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合作型故意打断和非合作型故意打断。②

  例1. 苗:第一处站在咱们喜剧幽默大赛的舞台上,说实话我的心中十分上下。作为一名这个……

  王:等一下,王老师。

  (1)

  苗:怎么了?

  王:您的心情非常地?

  苗:上下不安呐。

  王:您是不是想说忐忑不安?

  苗:请见谅啊,一上来就出这个丑。我这个文化造旨实在是……

  王:造诣,文化造诣

  (2)

  例1中有两处打断,第一处苗阜用“上下不安”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这种形容让听话者王声感到疑惑,因而用“等一下,王老师”进行了打断,接着说出了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想说忐忑不安”,这是一种引导式矫正。第二处是对“造诣”读成“造旨”的直接纠正。这两处打断都是合作型故意打断,因为这两处打断都是为了帮助说话者达到会话目的,是对说话者话题感兴趣的表现。

  例2. 苗:打将起来,这个越打越激烈,风浪就起来了。

  王:江洋翻覆。

  苗:这时候精卫正好划个小船过来,(宝鸡方言)呀呀,风浪……

  王:出去!

  例2中苗阜正在讲《哪吒闹海》,突然穿越到《精卫填海》,而且用宝鸡方言说精卫的台词,这引起了听话者王声极大的反感,直接用“出去”简短有力打断了苗阜的话轮,表现出了对其说话内容的强烈不满,属于非合作型故意打断。

  我们统计发现,在28处故意打断中,合作型故意打断有9处,非合作型故意打断有19处,非合作打断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是相声幽默效果的需要,通过一方对另一方言辞的不断反驳和激烈打断,营造出冲突感,让包袱抖得更出彩。

3 从更优秩序原则看《满腹经纶》中的打断

Leech在礼貌原则之后提出了更优秩序原则,内容包括:反讽原则(Irony Principle):为了避免直接批评对方,说话人采取说反话的方式。 逗乐原则(Banter Principle ):为了表示与对方的亲密关系,说话人可讲一些明显不真实和明显不礼貌的话语。有趣原则(Interest Principle):讲一些出人意料能引起兴趣的话语。

  3.1 逗乐、反讽原则下的打断。例3. 苗:说实话我现在是达到了手不释卷(上声)的地步……(做继续开口讲话动作)

  王:你又饿了是怎么着,拿一卷子吃着,手不释卷(去声)

  3.2 有趣、反讽原则下的打断。例4. 苗:还有一个寡妇追日,寡妇追日怎么回事呢,它就……

  王:这个故事我还真知道。

  苗:那您说说。

  王:汪精卫死了之后,他媳妇陈璧君变成了寡妇了,没有办法生活了追到日本去了,寡妇追日嘛。

  例4是典型的有趣、反讽原则的运用。王声一句“这个故事我还真知道”吊起了苗阜和所有观众的胃口,但等王声把话讲完,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拐着弯嘲讽苗阜没有文化。这里的巧妙之处在于,一方面王声突然改变文化人的形象,对成语的曲解十分有趣。另外一方面,王声顺着苗阜的歪思路对《夸父追日》进行了歪解,表面是对苗阜的赞成,其实是一种反讽。

4 相声《满腹经纶》中打断的特点

通过对《满腹经纶》中所有打断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打断的两个显著特点:对话双方打断的不均衡性、打断常伴随大幅度手的动作。

  4.1 打断的不均衡性。在28处打断中,苗阜打断王声只有两处,而王声打断逗苗阜却高达26处,这主要与二人的角色分工不同有关。在对口相声中,逗哏是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捧哏是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苗阜作为逗哏,是整个表演的主角,从始至终控制着话轮以及话题的推进。作为捧哏的王声每一处打断都是为了帮助话题的推进,营造幽默效果。因而这种打断是常规的,很多相声中都是如此。而逗哏苗阜对捧哏王声的两处打断是非常规的,带有特定目的,例如:

  例5. 王:您压根就没看过这书,您……

  苗:我怎么没看过(语速很快),里面有一阙词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例5中王根据苗的种种荒唐描述指出根本没有看过《红楼梦》,这触到了苗的虚荣之心,导致苗非常着急,语速快到几乎没有停顿地抢白道“我怎么没有看过”,通过这样的方式这样成功抢过话轮来掩饰自己。

  4.2 打断时常伴随大幅度手部动作。相声中的打断与日常会话中打断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前者往往伴随大幅度的手部动作。在28处打断中,有5处是言语伴随手的大幅度动作,有2处是直接的手上动作而没有言语,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例6.苗:(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挑着担,还有一个牵着马……

  王:(伴随手的推搡动作)去去去

  例6是言语打断伴随手部动作。第一句苗的“马”字还没唱完,就被打断,言语上的“去去去”已经不能表达王的愤怒,还增加了要把苗推到一边去的动作,增强了打断时的感情色彩。

  例7.苗:追赶太阳,每天追赶不上,(宝鸡方言)呀呀,太阳跑得太快了……

  王:(用手猛地拽一下王声)

  苗:怎么了

  这里王声只是用手猛拽了一下苗阜,就打断了苗阜的话轮。而在正常的面对面日常会话中,我们一般不会采用特别大幅度的手上动作来打断说话者。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打断时伴大幅度的手部动作,甚至只有手部动作,是相声中打断与日常会话中打断不太一样的,因为相声除了追求语言效果也要追求表演的可看性,通过大幅度肢体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

  此外我们还在相声末尾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打断:

  例8.苗:海水越长越高越长越高,不一会就把金山寺给淹了,法海正在那念经呢,做啥子,老子惹哪个了……

  王:(用手猛推了一下苗)没听说过

  这里的打断没有下文了,两人鞠躬,相声结束,此处的打断除了表达王声对苗阜观点的反驳,还有一个更重要作用就是作为相声结束的一个信号,这是很多相声都喜欢使用的一种方式。

5 结语

本文从独特的对口相声角度入手,在转写真实语料基础上,对相声《满腹经纶》中的28处打断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依据刘虹的分类标准,指出该相声中打断都是故意打断,而且非合作型故意打断占据绝对优势。其次,运用更优秩序原则中的逗乐原则、有趣原则和反讽原则对打断进行了分析。最后我们总结出该相声中打断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打断的不均衡性,捧哏打断逗哏的次数占绝对优势。第二是打断时经常伴随手部动作,甚至只有手部动作,这是相声中打断与日常会话中打断不太一样的,因为相声除了追求语言效果也要追求表演的可看性。

  注解:

  ①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82—86页。

  ② 为了书写的方便,所有例子中,我们用王代表王声,苗代表苗阜,……代表话没说完被打断。

  [1] 吴鹏,张璘.会话打断研究30年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03.

  [2]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宋扬.相声言语幽默的关联理论阐释[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张颜雪(1991—)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I207

  A

  1672-5832(2016)08-0168-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