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当前我国剩女现象的伦理浅析
曹晓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我国的传统婚恋伦理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一些高阶层、高收入女性出现了择偶难、结婚难的现象,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单身生活,从而形成了“剩女”群体。“剩女”是指“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剩女”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有关该现象的伦理反思也极其重要。
“剩女”现象;伦理反思;伦理关怀
1 “剩女”的界定
“剩女”现象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尤其是大众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近些年来许多热播电视剧的关键词。这一现象的出现,映射出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及生活条件改善的背景下对个人生活、恋爱婚姻的多元化思考和选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剩女”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值得我们探讨。
1.1 “剩女”的界定。“剩女”,顾名思义即剩下的女性,隐喻着她们是在婚姻的市场上被挑剩下的。被挑剩下的一般来说都是些不受欢迎或者条件不好的女性,但是“剩女”却是有经济基础和受教育背景等自身综合条件较好,却由于各种原因在婚姻的市场上不受欢迎的女性。这些有经济基础、学识丰富等综合条件优越的单身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竟然成了“剩女”,虽然她们经过生活的磨砺越发聪明美丽,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但往往却只能被“剩下”,只能看着那些不如她们优秀的女人接二连三地嫁人。
一般来说,“剩女”是指那些由于性格独立,追求个性自由,女权意识较强,长相出众且身材不错,择偶标准高等各种原因没有得到理想归宿而被“剩下”的大龄女青年。何为“剩女”,网络上的定义主要有三种:定义一,“剩女”,意思是指挺大年龄还没把自己嫁出去的女人。这个词语的出现源于传统社会习俗的一种古老的恐慌。定义二,“剩女”指现代都市女性,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定义三,“剩女”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本科及以上学历,都市未初婚白领女性。
本文认为,“剩女”应包含几个主要特征:学历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年龄多在 28 岁以上,收入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绝大部分生活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大城市,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且未曾结过婚的女性。这一群体是处于变动状态的,有些女性现在属于“剩女”范畴,一旦结婚就不再是“剩女”了,有些女性现在还不属于“剩女”范畴,但也许将来会成为“剩女”。
2 伦理视域下“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
作为近些年被广泛提起的“剩女”现象,已经逐渐从个别现象扩大成了一个群体,“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也被重点关注。探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社会大众对这一群体和现象更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自我的选择,也是社会的造就。2.1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婚姻价值观多元化状况为“剩女”现象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土壤。伦理学大辞典把“社会转型”定义为“是发生于社会历史转折对当今中国“剩女”现象的伦理反思时期的社会存在范型的根本性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所标识的不是交往规则、资源系统的局部改变,而是在不同文明形态更替基础之上的新的价值结构关系的形成。”工由于当前中国现实的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在日趋多元化,旧体制被打破,但新体制还在试行并有待完善,任何主体都不可能超越社会关系之外,都生活在现行的体制下,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抵制纷至沓来的诱惑和迷茫,各自寻觅自己最佳的生存模式。在这种婚姻伦理规范失范并面临变迁甚至重塑的时期,年轻男女根据多元的价值观发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自主的婚恋选择,这中间必然有部分人群出现判断失误和选择错位的情况,那么,“乘女”现象的产生就变成了一种必然。
2.2 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增强。近现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展开和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女性逐渐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大大提高了社会地位,在文化和经济领域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使她们的眼界和认知水平也随之开阔和提高,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传统的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思想已经发生转变,她们不再把婚姻当做必然归宿,将婚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们已经意识到,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应该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3 “剩女”的伦理关怀
“剩女”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婚恋困境和伦理困境,极大地限制了女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引导和女性自身的积极配合有助于实现“剩女”更为理性的婚恋观,因此,对“剩女”进行伦理关怀就显得十分必要。3.1 宽容原则。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宽容”。宽容精神作为一种美德是君子所必须做到的,儒家思想中的思想根源即“厚德载物”,我国古代的圣贤们认为人的德性应该是包揽万物的,胸怀宽广与人性的善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宽容精神在传统伦理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3.2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作为对“剩女”现象的一种伦理关怀原则,应在社会中进行性别公正的价值引导,从社会大众的深层观念中剔除对女性的贬低和歧视的思想,改变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的思想,从制度上对社会问题进行矫正,从而使女性现到改善,在制度公正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的性别公正价值体系。
3.3 幸福原则。幸福是人生中的心理欲望、目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人感觉到幸福就意味着在人生的某些方面获得了圆满。目前“剩女”现象的存在,是对传统婚姻道德观的极大挑战,传统的道德规范绝不容许女性大龄未婚这个被视为违反人伦的现象存在,尽管现代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持有传统思想的人仍然不在少数。如今大龄未婚的女性明显是在婚恋自主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下出现的,但是思想中仍残存传统观念的人们忽视了这一点,将她们视为社会的异类,认为她们在某些方面一定有问题,还在以老眼光对她们抱有歧视的态度。实际上,对于这些大龄未婚的女性来说,婚姻固然是人生的重要选择,但是单身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婚姻和单身各有各的幸福。因此,对于“剩女”群体,社会应当遵循宽容、平等的原则对待她们的单身问题,以幸福原则为基础,认同她们的价值选择,使她们的人生获得更多的幸福。
[1] 宋惠昌.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 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黄志兰.女大未婚一一“剩女”择偶心理状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 邓森.对当今中国“剩女”现象的伦理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 曲文勇,刘平.浅析“剩女”现象的社会成因[J].社科纵横,2009,(3).
C915
A
1672-5832(2016)08-0136-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