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推进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
江小如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代社会的趋势。为响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号召,许多国家开始发展以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地区近几年积极响应号召,发展低碳经济,确保绿色发展,节约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考察并研究影响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就尤为重要。本文提出相应的策略,多层面地推进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碳排放;经济增长
1 低碳经济概述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现有的高碳经济模式的开创者,率先在世界上高举发展低碳经济的旗帜,成为发展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低碳经济”的概念于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先被提出,概括来讲,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1]。低碳经济主要是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通过能源减排技术的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人类生存发展观念来践行科学发展观。低碳是在应对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代表一种新型的具有可循环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等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是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社会生活方式、技术等方面的理念变革[2]。
2 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2.1 京津冀地区环境现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各种环境污染现象层出不穷,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最近两年严重的雾霾天气困扰着我们,污染物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在2013年城市PM2.5污染排名榜上,接近92%的城市的空气PM2.5年均浓度达不到国家标准,高出国家标准一倍以上的城市多达三十二座,严重的雾霾天气给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京津冀地区应对雾霾的现实要求。
2013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平均为106微克/立方米,超过标准2倍。北京市2015年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7.42,在74个城市中位列倒数第11。2014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11.3%,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省高达88.6%。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以上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32.9%~82.3%之间,平均为52.4%,比2014年上升9.6个百分点。
2.2 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环境
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节能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3]。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提出三大目标,一是加快技术研发和制度创新,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要加快,经济发展要向速度要效益、向总量要质量,做好节能减排相关工作,大力推动低碳发展。《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4)》中提出了2017年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比2012年减少1.22亿吨的绝对量减排目标,这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具有较大压力。河北5年削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燃煤削减4000万吨以及细微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
3 促进京津冀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3.1 以协同创新为支撑,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快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创新驱动,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区域间资源合作,消除区域间信息资源的闭塞状态,在劳动力流动方面体现自由、自愿的原则。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注重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北京的“中关村”,保定的“中国电谷”都是体现。
3.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改善能源使用状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节能意识,支持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这是实现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追求。加强绿化碳汇能力,碳汇就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储存在生物碳库之中,绿色植物还能吸附减少苯、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截留粉尘,阻滞扬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0%,可使空气中PM10含量降低3%左右,总悬浮颗粒物下降15%~20%[4]。河北省经济是典型的资源能源依赖型,消耗的是全国1/12的能源,创造的是1/20的GDP、1/34的财政收入[5]。京津冀城市能源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状况加剧。北京市多措并举治理雾霾,特别是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提高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加速车用燃油品质的提升[6]。
3.3 构建促进产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
政府干预形成统一的政策导向,京津冀地区要从区域整体层面统一协调,建立全区域统一的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与行政管理制度,完善区域空气污染监控布局与区域紧急相互响应预案,突破区域行政壁垒,有效实现区域政策导向统一。
3.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低碳自主品牌,普及绿色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7]。普及并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是发展绿色低碳的基础,深化京津冀地区当地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坚持用全球视野看待问题,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形成完善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用实际行动作出回应,推进绿色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积极影响。
[1] 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2]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3] 孙乾.低碳经济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分工合作探讨[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1:13、14、25-26.
江小如(1991-),女,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河北大学研究生在读,人口经济学。
X21
A
1672-5832(2016)08-0127-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