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互联网+战略”视角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781
冯先正 李正文 刘彩凤 章 阳 吕亚慧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基于“互联网+战略”视角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冯先正 李正文 刘彩凤 章 阳 吕亚慧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本文说明了我国制造业目前的现状,分析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互联网+”战略的内涵和意义,并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

1 引言

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趋缓,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给我国稳增长的任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近年来,世界主要工业国纷纷制定各种发展计划,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互联网+制造业”即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和途径。

2 “ 互联网+”战略的内涵

2015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战略为中国产业和商业发展塑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确立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经济理念,可以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对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塑。“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并非只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而是将互联网经济的理念、技术和成果,渗透、融合到传统产业和商业之中。一言概之,互联网作为一种生态,将对所有的产业、商业乃至政府服务产生裂变。

3 “互联网+制造业”的内涵和意义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更多的是低端制造业。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 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超过了20%,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我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于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高端制造业阻截,后有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制造业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创新。而“互联网 +”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互联网 + 制造业”是两化深度融合在“互联网 +”时代下的核心体现,其内涵是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到制造业全生命周期,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最终以新产品、新业态和商业模式等形式构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当互联网平台、智能装备、工业软件、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成为新工业制造体系的关键要素的时候,“互联网 + 制造业”就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随着互联网 + 制造业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制造业的创新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体系。智能制造是现代传感技术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通过制造业与先进计算、分析工具、低成本传感和更高联网水平的融合,创新与变革正在展开,产品和装备技术含量不断提搞,绿色制造、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渐明显,盈利能力得到提升,传统制造业正逐步改造为现代制造业。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工业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承载着新旧的更迭,经历着旧规则、旧制度的淘汰。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给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中国制造 2025》已经发布,规划中重点提到要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为“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现在到 2025 年十年时间,我们可以预见“互联网 + 制造业”必然带来制造业的巨大变化。

  4.2 展望

  4.2.1 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将会发生变革。通过互联网,企业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和深入,协同制造成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众包平台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分工协作中。

  4.2.2 生产要素的配置将会更加优化和高效。工业信息系统、云平台、电子商务等将促进机器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集成组装、销售等全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这种信息交互也将推动定制化生产的发展。工业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大数据分析尤其是用户需求端的数据分析也会成为创新的基础。

  4.2.3 生产制造方式将会发生变化。3D 甚至 4D打印等制造方式将得到更多的应用,也促进个性化、网络化生产的发展,未来很多生活必须品都可能通过 3D 打印得以实现。

  总之,“互联网 + 制造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步骤,由基础的信息集成、智能工厂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一直到人工智能的完全实现。

  [1] 王建伟 .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 . 中国信息化 .2014(9).

  [2] 于佳宁 .“互联网 +”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 人民邮电报 .2015(3).

  [3] 张祺 . 蔡伟 . 浅析“互联网+”如何驱动制造业变革 . 通信世界 .2015(4).

  [4] 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与机遇.[J]企业管理.2015(06).

  [5] 罗文. 德国工业4.0 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N]. 中国电子报,2014-08-01.

  冯先正(1990.01-),男 ,汉族,山东嘉祥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企业管理专业。李正文(1992.05-),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企业管理专业。刘彩凤(1992.08-),女,汉,广东韶关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企业管理专业。章阳(1991.07-),男,汉族,安徽池州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企业管理专业。吕亚慧(1990.07-),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会计专业。

  F271

  A

  1672-5832(2016)08-0112-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