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 300387;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转型的内外力分析
魏 辉1赵丽革2
(1.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 300387;
2.濮阳祥通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濮阳 457100)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变化可谓是纷繁复杂,变幻莫测,从发展轨迹来看,它并不是沿着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脉络来发展的,而从独立的社会形态来看,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几个社会形态混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复杂多样的特殊社会形态。本文主要从世界资本主义的入侵这一不可抗拒的外力作用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这一内力作用出发,探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形态不规律发展的重要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内外力
1 外力作用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得中国丧失了依靠自身力量来推动社会变革的能力,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要想改变中国腐朽落后的局面注定要靠外部力量。而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正是外部力量开始对中国社会形态产生举足轻重作用的开始,当然,这并不是承认并褒扬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来看,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爆发才激起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决心,为此,中国人民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鸦片战争以后,以商品交易为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传入中国,并一步一步地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封闭模式,也使得传统中国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尤其是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建立,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被引进,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资本主义更是成为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市场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而社会性质也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传入就没有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的变革。
2 内力作用使得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仅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大门,同时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外国侵略者的序幕。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也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力、探索力和抗争力。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是得到了空前加强。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中国无数的志士仁人满怀着强烈的国家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艰难困苦,不怕牺牲,去一步步探索着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革命道路。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抑或革命派,甚至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阶级,其自身都与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都有着无法摆脱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他们的探索注定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但并不是说他们的探索是毫无益处的,相反,正是由于他们的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才迎来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十月革命的炮声惊醒了苦闷的中国人,同时也给中国人民燃起了新的希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步步结合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正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才给了中国革命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在此后的28年里,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带领着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梦开启了新的征程和方向。
3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发展的再思考
回首百年中国,中华民族在社会形态转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种牺牲是沉重的,切肤的,更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的。翻开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长卷,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社会形态变化如此之复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竞共同存在,相互作用。但正是这种混乱的局面却最终迎来了大治,究其原因,则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一外力作用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奋起抗争这一内力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内因则是主要的,而内因中的主要因素则又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批判继承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领导。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集体,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才从近代以来主要受外部力量消极影响的困境中逐渐走出来,在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借助世界发展大势这一外部力量,渐渐地地驶入正常国家发展的快车道。总而言之,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变是复杂的,多样的,造成这一复杂局面的根本原因则是各种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中国在经历社会形态转型的大乱之后而迎来了大治却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 王文泉,刘天路. 中国近代史1840-1949[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费正清. 费正清文集·伟大的中国革命[M]. 刘尊棋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3] 刘伟.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4] 胡瑞琴,俞祖华.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3).
[5] 马敏. 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7,(4).
魏辉(1991-),男,汉族,山西太原,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赵丽革(1989-),女,汉族,河南濮阳,工作单位:濮阳祥通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H012
A
1672-5832(2016)08-0110-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