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文生命化教学的构建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8357
何 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语文生命化教学的构建

  何 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语文生命化教学要求语文教学从过去重视知识积累、认识提升转变为重视生命体验和发展,这有益于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语文教师一方面应该尊重学生真实的认知,与学生真诚沟通,培养学生自由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学生的差异,积极创造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语文生命化教学;构建;沟通;情感;教学内容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伴随并贯穿着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注生命。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独特而不可替代,语文课堂若能注入生命活力,则师生的每一次互动都会跳动着生命的脉搏。语文生命化教学既要“求真”也要“求活”。

1 尊重学生真实的认知,与学生真诚沟通

尊重学生的思考,聆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真诚沟通,是语文生命化教学的重要内涵之一。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到:“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①”其实这一现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依然普遍存在。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评讲试卷,一些教师追求学生的“标准答案”,忽略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往往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湖北一语文教师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这部分时,提问学生: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为什么用“紫色”来修饰“灵魂”,一学生回答:紫色在这里是一种苦难的颜色,说明“大堰河”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一教师并没有赞许学生的回答,而是另辟一条道路说紫色在古代是一种高贵的颜色,这里应该理解为高贵的灵魂。教师对“紫色的灵魂”的认知来源于教参,教参剥夺了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思考,而教师反过来也剥夺了学生对诗歌最为本真的感知。“紫色”除了古代的寓意外,亦可以理解为一种苦难的颜色,伤口结痂时便是紫色的,学生的回答无疑是一种个性解读,值得称赞。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了一致不杂乱,习惯了寻找“标准的答案”,但实际上文章本身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再加上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就会存在“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我们应该欣赏这样的声音,而不是因为它打乱了预设而否认或排斥它,忽略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个性收获,这样的课堂将会导致学生不再思考,而依赖于教师的答案。与此同时,学生的生命活力、创造力也会渐渐消失。

2 培养学生自由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作为生命个体都应该拥有自由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而令人难忘的。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到:“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②”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易把情感目标作为提升认知能力的辅助工具,总是习惯于寻找文章的一个中心或是一个主题,将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往主流价值方向引,忽略了培养学生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但实际上很多文章是多重复杂情怀的交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项链》看作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作品,这一作品的情感目标的设置则变为从中汲取教训,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的侵蚀和毒害,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特个体对《项链》的情感体验。时寒冰为女儿解读《项链》的文章提到:“因为这种教育,我们看人、看事的时候,特别容易偏激,既缺乏对基本事实的鉴别,也缺乏起码的悲悯之心,进而走向偏颇、偏激。最起码,我们忽略了文中可贵的诚信:玛蒂尔德在弄丢项链之后,没有赖账。③”对于主人公的遭遇,倘若除了讽刺和吸取教训,便没有了其他的感情,课堂就容易变为偏激而没有怜悯之心的课堂。事实上,这篇小说传递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多元的,玛蒂尔德除了虚荣更有着诚信、勇敢、真实等宝贵精神,她在项链丢失后勇于承担起责任还清债务,她的丈夫在项链丢失后依然对玛蒂尔德不离不弃,忍受了近十年的苦难,她的朋友将项链是假的这一事实如实相告,不贪图钱财并对她表示深切同情,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

3 关注学生的差异,积极创造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存在着许多差异,例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等。面对这些不同,在语文课堂中实行个性化教学尤为重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允许学生有不同,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活力,才能让学生有幸福感。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到:“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④”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有不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抽象群体显然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每节课的不同表现,养成课后写教学反思的习惯,逐步改进问题的设置以及讲授方法,教师对学生反馈效果的每一次思考都会促成下次教学的大进步。此外,教材、教参等不是权威,不是绝对,学情不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应不同。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语文教师也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外,也不要磨灭了自身的个性。网络时代带来资源共享固然十分方便,各种教案的获取也相当便利,但想使课堂有生命活力,重在教师自己对文本有所见解和体会,重在教师这一生命个体的独特思考和创造性。在文本解读方面,要脱离教参用“直觉”感知文本,对文本进行合理的个性化解读,这样出来的教学内容才更有个人魅力,更有温度。

  生命是有温度的,有独特个性的,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将“生命意识”注入语文教学,进而让语文伴随学生成长,相信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喜闻乐见且满怀期待的。

  注解:

  ① ②④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1997(9)

  ③ 时寒冰.《时寒冰为女儿解读经典作品<项链>》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67aa1090102vvt1.html

  [1] 施向军.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J].现代语文.2004(12)

  [2] 于晓芳.生命化课堂的构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02)

  [3] 吴原、杨慷慨、郭军.论教育中的压抑与释放[J].当代教育论坛.2005(13)

  [4] 刘云杉.真的声音是如何消失的[J].教育参考.2002.5

  何丽(1992.09-),性别:女,民族:瑶族,籍贯:广西贺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G427

  A

  1672-5832(2016)08-0086-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