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从西方影视作品翻译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靳 璟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受现代人青睐的媒介,是人们拓展眼界、了解异域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引进及片名字幕的翻译对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推进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翻译是对文化内涵的解码和传递。影视作品片名及字幕的翻译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笔者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并阐述了中西文化差异与影视作品翻译的关系及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影视作品;翻译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交流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多种信息渠道的开通和发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电影、电视剧也就顺其自然成为人们了解外围世界的最佳窗口。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意大利电影评论家Ricciotto Canudo(乔托·卡努杜)曾将电影称之为“第七艺术”,与之前诞生的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等同视之[1]。同时,电影也是一门可以容纳并且超越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电影与文化就如同一个物体的形式与内容,其光怪陆离的光影艺术和纵横变换的音响切换背后其实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作者的文化底蕴[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各种途径中,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影视翻译。准确的电影名及台词翻译是传播影片信息的最基本要求。影视翻译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是配音和字幕翻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青睐于影视作品原声效果的欣赏,这样可以更好的欣赏到异域文化,所以配字幕的影视作品也就成为了现代影视翻译的主流。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给影视字幕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2]。
2 影视作品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的关系及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无论涉及到传播还是传承,文化都需要对语言加以借助和依靠。文化只有通过语言这座桥梁才能使其发生,并能够被接受者更好的了解,从而才能改变接受者自身的传统思维模式与文化[2]。影视作品的翻译不仅可以跨语言、跨文化,还可以跨学科,因此,影视作品翻译受到重视也是理所应当的。在Dickens, Griffith, and the Film Today(《狄更斯,格里菲斯和我们》)一书中,电影艺术理论家Sergei Eisenstein(谢尔盖·爱森斯坦)曾说:“无论是格里菲斯还是现代电影业的发展,他们的出现都不是偶然,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性也并非凭空捏造出来的,所有的这些都是文化所散发出深厚影响的结果。”虽然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但中西文化差异并不是可以轻易消除的。近年来上映的电影Thor(《雷神》)、Spider-Man(《蜘蛛侠》)、Jurassic World(《侏罗纪世界》)等,除了在西方本土外,在世界各地都深受人们的喜爱。观众们都被生动的对白、扣人心弦的情节所吸引,同时也享受着异域文化。但是中西文化及语言的巨大差异,给影视作品的翻译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困难。若是片名及字幕无法将影视剧的意义准确的传达给观众,就会使观众产生疑惑,从而产生各种误解,影响中西文化的交流。
2.1 电影名的翻译
电影名作为观众掌握异域信息的基本载体,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对于译者的中英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都是很大的考验。在电影文化蓬勃发展的21世纪,每每有西方的大片上映,都会在中国市场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我们不禁会感叹影片的吸引力以及片名中表现出的丰富的西方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翻译即是文化内涵的传递方式。只有译者对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信、达、雅”[3]。
电影名是影片的精髓和中心内容,简短而又新颖。优秀的电影译名文字优美、言简意赅,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同时还能激发观众对片名的字面意义上的联想。与之相反,失败的电影译名会使观众失去观赏的欲望。
2010年上映的由Leonardo DiCaprio(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主演的科幻电影Inception(《盗梦空间》)因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无懈可击的情节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仅在中国就创下3亿的票房纪录。电影剧情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该电影一出,各大视频网站相继出现了各个版本的译名,如“全面启动”,“潜行凶间”,“奠基”等,网民点击量大不如译名为“盗梦空间”的同一部电影。Inception,牛津英语词典上对它的解释是“the start of an institution, an organization, or etc.”即机构、组织等的开端、创始。仅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和“盗梦”没有什么关联。再从词源的角度来分析片名。Inception为拉丁语源,拉丁语incipere,指“to take in hand, to begin”,而它的前缀“in-”意指“inside”,词根“cip-”,来自拉丁语“capere”,指“to catch, to seize, to take”即“抓、取”。那么这个词的字面理解就是“to get in and take”①。在影片中Cobb(Leonardo DiCaprio饰)向Ariadne(Ellen Page饰)解释盗梦原理时说道:“如果是在梦里,我们的头脑连续不断地做着这样的事。我们一边创造,同时一边感知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头脑做得如此出色,以至于我们甚至都不明白怎么回事,那使得我们能够通过担当创造者的角色直接介入这一过程之中。” 对应“In-cept-ion”的过程,即进入目标的潜意识,再进行意念盗取,“to go inside and take away its information parcel”。这便充分说明了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直观的方法。对电影名的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还要结合西方的文化内涵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1965年上映的一部温情四溢、沁人心脾的音乐剧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另一版本的译名是“真善美”。由Tim Robbins(蒂姆·罗宾斯)、Morgan Freeman(摩根·弗里曼)等主演的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它的另一译名是“月黑风高”。还有Argo(《逃离德黑兰》),翻译成《亚果出任务》,导致许多观众以为它是和《憨豆特工》一类的喜剧冒险类影片,从而放弃观看。
电影片名的翻译着重从文化、语言、观众期望等角度体现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从表面看,电影名翻译仅仅是对一个单词或短语进行翻译,而实质上是对中西两种文化的解码和传递。中西方在片名选择上的差异正是表现了中西方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
2.2 影视字幕翻译
汉语与英语之间有很多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也有很多不同,这些差异性很难使观众在不了解情况的状态下激起原语中类似的情感共鸣。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西方影视作品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反映出整个影片要表达出的内涵,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影片原本想要传达出的意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喜剧片在西方的票房很高,在中国票房却不是很理想。那些西方观众看后捧腹大笑的喜剧,许多中国人观看后却表示电影无聊,无法捕捉到笑点。这就是因为缺乏对西方文化历史的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会使影视剧中的文化形象缺失,从而导致人们对影视剧的理解与影视剧真正要传达给观众的感觉产生偏差。
在影视剧字幕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有两种,即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指“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也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相比较而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可以最大化的淡化人们对原文的陌生感,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因此,绝大多数译者都将归化法作为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主要方法[2]。
① Breakfast at Tiffany's(《蒂凡尼的早餐》)是由Audrey Hepburn(奥黛丽·赫本)等主演的讲述拜金女Holly爱情故事的一部电影。影片中有一句台词:“We don’t belong to each other. We just took up one day. I don’t want to own anything, until I find a place where me and things go together.”由于该电影是一部文艺片,因此对于台词的翻译也应该更加有深度。整句台词应译为:“我们不属于彼此,只是一场萍水相逢罢了。若非觅得心安处,我不愿拥有他物”。
② 2010年上映的电影Flipped(《怦然心动》)描述了青春期中男孩女孩之间的有趣战争。其中有一句台词“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考虑到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这句台词应译为“有些人平庸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你会遇到一个如彩虹般绚丽的人,你方能体会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便可以淡化人们在英语语言环境下产生的陌生感,观众便可以对原声电影有更加直观的欣赏[2]。
根据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译者对影片的内在含义不能充分理解,即会导致翻译时不能选择适当的语言传达影片真正表达的内涵。部分译者只对单个词、短语进行翻译,而不分析其语言环境,使观众不能够体会到影片营造出的意境,从而对影片产生 “无聊、枯燥、没感觉、不知所云”的不恰当评价。
3 结语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尤金·A·奈达)曾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汇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中西方文化在其各自的生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带有各自的民族烙印。但在这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陌生的文化通过不断地碰撞、冲突而渐渐融合。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可以让我们直观的了解西方的文化社会。为了使让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翻译工作者应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内涵,将影视剧的意义准确的传达给观众,才能吸引观众的观看欲望,达到中西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注解:
① 关于“Inception”的解释来自知乎用户:弗洛伊德背单词。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65663/answer/35216831
[1] 叶晗修,从中西电影中窥探文化的异质性差异[J].知途驿站,2015:159-160.
[2] 李云,谈中西文化交流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9-71.
[3] 宋楠,李爱琴,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看电影片名翻译[J].影视点评,2014(12):65,70.
[4]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0.
G640
A
1672-5832(2016)08-0072-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