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分析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及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黄 菊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受“赢就要赢在起跑线上”的影响,我国幼儿园存在许多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内容“小学化”、方法“小学化”、时间安排“小学化”。不可否认的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危害:不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
中国自古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受此影响,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从小便多学知识与技能。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获得生源得到口碑,便在教学上重知识轻体验,忽视孩子的发展适宜性,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压在孩子肩上的负担加重,快乐童年成为奢望。事实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孩子心灵与身体的健康。
1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我国幼儿园存在许多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内容“小学化”、方法“小学化”、时间安排“小学化”。教育内容“小学化”——注重智育传授知识,忽视替他教育,无法使幼儿全面发展;教学方法“小学化”——多灌输式传授,少体验式自主学习;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小学化”——时间安排似小学,一再压缩游戏时间。1.1 教育内容“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1]然而,目前幼儿教育中内容单一且倾向于智育。小学科目——语数外在教学中的比例甚大。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语文要求会读会认拼音,数学要求能加减能把数字写好看,而英语更是要会认单词。试想,此类学习占用大量时间,其他内容还有时间学吗?
1.2 教学方法“小学化”。幼儿在幼儿园中本应多活动与游戏,许多教师已将活动替换成课堂。采取老师在前幼儿在后,即老师说孩子说、老师做什么孩子做什么的形式。看似老师教得认真孩子学得大声,实际上孩子并未真正得到发展。有些教师为了活跃幼儿学习气氛会让幼儿在读的过程中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等,不得不说这其实也多为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前,教师要求幼儿在父母帮助下先做预习;在教学中,孩子认真听好好做即可。虽然动手操作了,却是按照教师的模子做的,只达到练习的效果而无孩子的自我生成;在教学后,时有课后练习带回家。这安全就是小学的教学模式,甚至教育理念先进的小学都不会采取该模式。长此以往,实在对孩子想象力等的发展不利。
1.3 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小学化”。一日活动时间“小学化”具体表现时间安排似小学,一再压缩游戏时间。游戏即幼儿的生活,即幼儿多数时间都应该在游戏中度过。然而为了完成知识教学目标,一再压缩幼儿的游戏时间,转而扩充幼儿的集体教学时间。再者是集体教学时间的长度,通常,大班一节集体教学课的时间是25分钟左右,而许多园所都会延长到半小时。如此多时间、长时间的集体教学对于本该天真玩耍的幼儿来说简直是噩梦。此外,除了幼儿园活动时间,幼儿的家庭时间也会被作业冲刷一部分。家长见到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今天教什么了?今天的作业写完了吗?”农村幼儿的遭遇尤其如此。极少有家长问“今天玩什么游戏了?”“在幼儿园有什么高兴的事?”不得不说,家长片面的教育观念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幕后推手。
2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2.1 不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皮亚杰提出认知结构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地建构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理论,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是:(1)具体形象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4)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借助现实存在的事物或对事物之具体形象的联想来思考。他提到:“每次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2]“过度加速发展,使后来同化作用的成效大打折扣。”[3]幼儿教育“小学化”完全不幼儿的发展水平,这不仅会使幼儿学得痛苦,还不利于幼儿认知发展。在未成熟的时机做不应该的“布置”,多少有揠苗助长之意。
2.2 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埃里克森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他把发展延伸到整个生命周期。提出8个阶段,相对应有其发展任务。每个阶段互相关联,前者的健康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环环相扣。发展不利则会有心理危机和情绪障碍,影响人格的健全,不利于社会化发展。
由于幼儿自由活动自由游戏的时间被多数占用,充斥在幼儿生活中的是“超纲”知识的灌输以及重复的练习。幼儿没有多少自由时间用于对自我的探索、发展以及对外界的观察。一方面是由于时间的压缩,另一方面是幼儿能力的限制,幼儿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常常无法达成。这会使幼儿意识到“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的差距,从而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在控制幼儿不参与危险活动的前提下使儿童对活动充满热情。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幼年时期喜欢探索喜欢自我体验,而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使他们禁锢在课堂中,教学方法上也使他们无法在自我体验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3 结语
众所周知,幼儿园与小学承担着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教育,两者有不同的任务,存在着质的差异。幼儿园的教育有着其独特的发展目标,既是为小学的教育做准备,也是在为人的毕生发展打基础,幼儿园的教育并不是小学的教育。因而超越发展阶段,幼儿教育“小学化”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是不利的。事实上,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身体心理发展都是不利的,笔者在此仅浅显地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及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角度说明了两点危害,这只是冰山一角,却也足以震撼。[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布林格尔.皮亚杰访谈录[M].刘玉燕,译.台北:书泉出版社,1996.
黄菊(1994-),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
G451
A
1672-5832(2017)12-0219-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