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精准帮扶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公平性探讨
于 亮 黎 军
(河池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经过60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基本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资助体系。但是,在体系构建、具体操作、学生感观等方面存在部分问题,加剧了学生资助的不公平性,影响了高校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在精准帮扶和扶贫攻坚背景下,在构建秩序与制度公平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公平意识教育,对更好的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高校资助;公平性;公平意识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学生资助是关系学生成长的民生工程,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如何保证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关系到能否发挥好资助助人、资助育人的实际效用。
随着国家财政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基本建成了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的保障型学生资助体系,已达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初步目标,但在体系构建、具体操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公平问题。
1 资助体系不完善造成了不公平的客观存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以国家政策为主、学校制度为辅、社会力量有限参与,“奖、助、贷、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其中,国家资助政策直接影响高校资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政策体系的不完善也直接造成了高校资助工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从资金投入来看,资助财政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学生资助需求不协调。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发展,但整个资助投入却没有相应的增长。以H高校奖助学为例,每年实际贫困生人数或需要资助的学生人数达50%,但获助学生仅为30%,受助面小且金额有限。2014年,广西生产总值(GDP)达到15672.97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455.44亿元,其中教育投入654.1亿元,而奖助专项资金仅为11.86亿元。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低位徘徊的教育投入形成强烈反差。
从资源配置来讲,普通院校与重点院校、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获取、特别是资助金额的分配上,存在明显差距。按照现行资助体系,政府是高校学生资助的主要负担着,然而中央和部署高校获得的财政性资助资源远远高于地方高校。在学生奖助和勤工助学基金中,政府财政或只负担部属高校学生,或按照比例与地方政府共同负担。而更多的地方高校都只能依靠各地方人民政府的财力和高校自身的学费收入。

此图来源于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2014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分布中,中央占36.47%,地方占33.15%。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各省市地方财力存在很大的悬殊,这对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筹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公平。
2 具体操作不规范加剧了不公平的现实感观
首先是受助学生认定标准模糊。高校资助主要针对贫困生,而贫困生的认定主要依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到查表,或是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贫困标准,而且此类材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难以核实,无法确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也没有非常明确、具体、直接、统一的标准,往往参考学生其它方面的表现进行对比、排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认定程序的公平性。其次是资助名额分配的不公平。因为资助金额、名额有限,在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选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将名额按照在籍学生人数的比例分配给各个二级学院,而学院同样按照比例分配给各班级。如此,在资助名额一定的情况下,贫困生人数较多的班级因“竞争激烈”而提高标准,贫困生少的班级因相对轻松而放宽条件。最后就会出现贫困学生得不到资助、而并不是特别困难的学生却能够得到资助。看似标准的分配实际上导致了学院之间、班级之间分配的不公平。
3 经验意识不合理固化了不公平的信念支持
大学生自身一些不合理的感知、经验意识也进一步加深和固化了现实制度上和操作中的不公平认识。因为名额限制及班级认定推选的程序,在资助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竞争环境,一旦竞争不过、没有被认定为贫困生或推选获得资助,就会出现失败感、挫折感。而部分学生会将这种结果进行外归因,认为是学校、老师、同学有意为之,接着就是出现不信任感和不公平心理。同时,部分学生会将自己的成长经历、社会习惯投射到学校资助工作中,用以往的经验进行个人解读,认为社会本就不公平、无原则。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处事风格、为人标准对待资助工作,拒绝正常的程序讨论,而是利用非常规手段,败坏风气,破坏资助的严肃性。为实现资助育人、教育育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要完善资助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改变资助形式,优化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受助学生跟踪调查和价值评估,提高育人质量。目前调查与评估主要是通过资助后教育进行,包括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但从当前学生认知以及资助运行情况来看,增加公平意识教育显得极其重要。
因此,加强对资助体系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意识教育的研究,深入分析现行资助体系下困难学生的心理反应,在构建秩序与制度公平的前提下,以“公平意识”教育为切入点,加强社会认同教育,深刻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内涵,以此为基础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意识,使个人发展与社会目标价值保持一致,对于完善资助管理体系、推进教育公平、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变学生价值观念体系以及塑造正确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 李从松:中国大学贫困生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王红、陈纯槿、童宏保: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9期。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高校资助新常态下的学生公平意识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15ZZ014)
G647
A
1672-5832(2017)12-021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