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成都 610000)
浅析谢冰莹战地书写中的情感体验
王 丹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成都 610000)
谢冰莹被誉为“中国第一女兵作家”,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7年奔赴了抗日战场,写下了《从军日记》《女兵自传》《抗战日记》等与战争息息相关的作品。在这些真实的战地书写中,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之恨。
谢冰莹;战地书写;情感体验
谢冰莹有“中国第一女兵作家”之誉,其写作类型与其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1926年的国民革命到1945年的抗战胜利,谢冰莹的军旅生涯占据了她生命的绝大部分比重,在此期间,她写下了《从军日记》《女兵自传》《抗战日记》等与战争息息相关的作品。正是因为她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她的作品达到了其他人所达不到的高度,表现得更具冲击性、震撼力。这些真实情景,不仅是谢冰莹战地书写的主要来源,也是其战地书写所表达感情的最直接的催化剂。
1 战争中的爱国之情
在谢冰莹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充满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正是因为这份热爱,谢冰莹执着地投身于革命中,投身于军队,为祖国的自由和人民的解放而战斗。在《寄自嘉鱼》一文中,作者曾被问及到有没有想过自己会牺牲,她回答说:“当兵并不是我一时的冲动,即使现在就会去死,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心愿。为革命而死,为百姓的利益而死,是多么痛快的事啊!”①面对别人的质问,她表现出了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谢冰莹曾不幸被日本军囚禁,在此期间写成的《壁板上的标语》一文中,作者写到:“他没有动静,我这才放心了,鼓着勇气把‘帝国主义’四个字写完了,又另刻上了‘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被侵略民族联合起来’的两条标语。
在黄昏的电灯光下,我发现指甲已磨去了半边,我兴奋得再也睡不着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只能囚禁着我的身体,不能囚禁我的思想和精神!看吧,这些刻在壁板上的字迹,都会变成一颗颗炸毁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炸弹,而他们这些囚禁我们的刽子手,却都死在我们的刀枪之下。忍耐着吧,为光明的未来,在漫漫的长夜里,我们忍耐着吧!”②
就算是在监狱中,作者正在遭受着侵略者的迫害,她仍然表现出爱国情怀,一种投身革命,不怕牺牲的崇高理想和精神。
在残酷的战场上,作者还流露出对士兵的尊敬和爱惜,对他们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表现出崇高的敬意。谢冰莹在后方医院见到一个连长,子弹打中了他的右手,整个腕部都断了,这位勇士却没有自怨自艾,丧失斗志,依然慷慨激昂的和作者讲述自己士兵的勇猛,战争的残酷。在谈到他的家时,他说:“八年前,我离开故土,就再也没有回过头。这一次媳妇和我儿子特意从老家过来,刚见到她们,我就又上了战场,现在孩子和媳妇还在旅馆里等着我回去,但我现在就是写封信也做不到了”。说完便把右手举了起来给作者看,鲜血又染红了刚缠上的绷带。当作者提议由她代笔给他夫人写信时,连长又说道:“还是不告诉她吧,免得她又担心。其实受伤在我们军人实在太平常了,有什么关系呢!右手虽然断了,我还有左手呀!”这位勇士把亲人时刻放在自己的心头,把军人的天职当成最自然的事,谢冰莹还有她的战友都被这位勇士深深的震动。在作者第一次看到伤兵之后,就请求排长允许她去照顾那些伤兵,并且内心充满了“悲壮而凄凉的情绪”,这些战士都是崇高和伟大的。在其他很多地方,作者都流露出对英勇流血牺牲的战士们的颂扬之情,以及对他们受伤甚至死亡的痛惜之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热爱农民和战士身上诚实质朴的品质,那恰恰是因为这种品质也是作者所具备的,一个人所喜爱的东西,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心。作者的爱灌注在她的笔下,从对国家民族这大义上的爱,到对底层人民,对战友这些具体意义上的爱,在谢冰莹的文字中时时流露出来,感人至深。
2 战争中的民族之恨
在《从军日记》中,作者提到董海云哥哥的妻子,有个土匪想强奸她,“她两手紧紧抱着她两岁的儿子,那万恶的土匪就把孩子撕作两半。好伤心啊!好残忍啊!”③这让人痛心和愤恨的经历,让作者的革命之火更加强烈,革命斗志也更加昂扬,同时也深刻表达出对普通劳苦百姓的同情之情,所以作者又说:“唉!可怜的百姓,该死的恶军阀!”在《汉奸的儿子》一文中,运用了小说的写作手法,讲述了汉奸的儿子海泉杀死日本鬼子和自己的汉奸父亲的故事,里面描写道:
“‘哈哈,痛快,我消灭了一个鬼子,消灭了一个汉奸,只是那女人死的太冤枉了!’
海泉的脸上挂着胜利的微笑。这微笑被一个放哨的敌兵看到了。于是断定火是他放的。第三天的早晨,海泉的生命,就在一颗子弹之下结束了!
‘杀尽日本鬼子!杀尽汉奸!中华民族万岁!’
这是英勇的海泉在从容就义时,喊出的三个壮烈的口号。”④
这段描写可谓是饱含了作者的悲痛、愤怒而又斗志昂扬的情感,一方面她对中华儿女惨遭日本军队践踏的惨剧感到无比的悲痛,又对日本侵略者及卖国求荣的汉奸感到无比的愤恨,继而借海泉之口,表达自己对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强烈愿望,这篇描写正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作者最真实的感情。
在抗日战争中,普通百姓深受战争的摧残,谢冰莹在《再渡浏河》一文中说:“所有看到的民众都是哭丧着脸,在那里对着一堆堆瓦砾叹息,那些房子都是他们的祖宗用一生的精力,一生的血汗造成的,如今通通毁掉了。”⑤反映抗战中苏州受到日本军队蹂躏的文章《苏州城的火焰》一文中写到:“机关枪射出的子弹打死了战士,残杀了普通民众,他们横卧在自己的鲜血里,有些是即使已经死去,也无法闭上自己的眼睛。有一具尸体裸露在墙根,没有被泥土完全掩盖,我停了下来,死者的一只手和脚露在外面,仅仅只有几根枯枝般的骨头留在那里。”⑥在对战争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灾难的直接描述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同胞罹难的痛楚之情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憎恨之情。
总之,谢冰莹的战地经历给予其更为丰富和真实的战地书写材料来源,这些战地书写,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情景,在这种真实而残酷的情景体验中,强烈的革命与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以及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无时无刻不洋溢在作者的笔触之间。
注释:
① 谢冰莹.从军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32.
② 范桥.谢冰莹散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197.
③ 谢冰莹.从军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62.
④ 范桥.谢冰莹散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371.
⑤ 谢冰莹.从军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30.
⑥ 谢冰莹.从军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29.
I207.42
A
1672-5832(2016)07-029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