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嫉妒的成因及如何避免恶意嫉妒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5646
胡碧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1)

  嫉妒的成因及如何避免恶意嫉妒

  胡碧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1)

  嫉妒包含自卑,敌对,憎恶等复杂情感。在中国,个人的经济利益大于社会道德,仇富心理很常见。一些人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仇富,认为富人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致富的。毫无疑问,这种极端的仇富心理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从社会体制,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讲述了嫉妒的成因以及如何避免恶意嫉妒。

  恶意;嫉妒;社会体制;价值观;精神分析

  早在1971年,罗尔斯就指出,与恶意嫉妒相比,善意嫉妒是没有憎恶和敌对的。他认为,嫉妒是一种适应性的疼痛,是人们身体机能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生物警钟,促使人们应对各种不利的状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意味着更少的疼痛(53)。但在生活中,恶意嫉妒很常见。

  嫉妒具有隐性和普遍性的特点。隐性指人不知道嫉妒的原因及没有意识到嫉妒。但嫉妒确实存在,并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嫉妒根植于潜意识。一方面,隐性给我们提供了原因原谅别人的错误,但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嫉妒是可怕的,人们会缺乏理性的监督。普遍性的特点是指每个人都会嫉妒。当人们想要改变状况,嫉妒就会出现。

  克雷格认为有3种情况导致恶意嫉妒(469)。首先,人们在在我价值和能力方面失去信心。其次,自我和他人的差异比较明显,这成了蒙羞的根源。最后,完全丧失改变不利状况的希望。为了缓解这种疼痛和自卑感,他们认为唯一的选择就是牺牲自我利益去伤害别人。得出社会体系是嫉妒的根源之一。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又确定了市场经济体系。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少数人凭借技术和资源致富。但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贫穷还没有成为人们嫉妒的根源,同时贫富差距也不是很大,人们有机会和渠道来改善生活,嫉妒激励着人们寻找更好的生活。随着中国社会阶层的确立,人们改变现状变得困难,自尊和自信受到伤害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逐渐不满。他们对过上美好生活感到希望渺茫,并时刻体验嫉妒他人的疼痛。

  司法体系也没有赋予人们平等的机会追求成功。司法不公加速嫉妒的发展。裙带关系等现象,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不公平感。公平和竞争有序的市场还没有建立,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道路受阻。此时,人们易受嫉妒的影响。

  因此,避免恶意嫉妒的有效途径是完善社会制度,尤其是司法体系保证每个人都能有追求理想的平等机会。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人权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不满也能得到更好的疏通和释放。

  儒家文化和信仰的丧失也是引起嫉妒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横行。中国传统价值观遭到削弱。教育体制没有对文化价值观给予足够的重视。评判个人的唯一标准就是物质占有。社会竞争高于一切。在这个迷失的年代,某些人已经丧失了道德底线。整个社会的氛围为嫉妒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个人美德逐渐丧失。信仰的缺失加速了人们的空洞感。盲目的比较加速嫉妒的传播,因此,必须重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史密斯认为,有四个条件引起嫉妒。首先,相似性。例如人们通常比较和嫉妒和他有相似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相似的人。其次,自我相关性。第三,低控制性。第四,不公感。和我们相似的人比我们强,特别是我们也无法得到这种优势时,嫉妒会更为强烈。人是社会性动物,彼此相似。因此,所拥有的优势可能是别人嫉妒的根源。所以我们应该有助人为乐,特别是帮助潜在嫉妒者的亲社会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不是天生就喜欢嫉妒别人。我们嫉妒别人是因为它是我们童年创伤的再现。每个人都有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冲动,欲望,恐惧和创伤。成人的生活方式受它儿时的经历所主导潜意识影响。选择大多数都是基于儿时所未能满足的精神需求。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和童年经历创伤的情景相似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嫉妒。(王晓钧 100)。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事事嫉妒。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经历创伤。这种经历形成了影响人们生活的下意识。因此把嫉妒看作生活的一部分,理解和宽容它的存在。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并树立榜样,尽量减少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的行为。孩子所经历的创伤越少,之后他们嫉妒别人的几率就会减少。

  最后,避免恶意嫉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调整精神状态。每个人都有差异,要培养我们容忍和应对各种状况的能力。我们也可以选择转移注意力和丰富自己的生活。通过自我暗示法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参加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旅行,运动。当你致力于有意义的活动时,就会发现你的人格得到提升,而且也学会了欣赏和合作,最终,恶意嫉妒就会远离你。

  [1] Craig A D.A New View of Pain as a Homeostatic Emotion.Trends in Neurescienoes,2003,26:303—307.1971,53.

  [2] Rawls,John.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469.

  [3] Smith R.H.,Kim S.H.Comprehending Envy[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7,133:46 - 64.

  [4] 王晓钧,精神分析学派的嫉妒理论观,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 月第18卷第1期100页。

  胡碧云(1992.05-),女,汉族,河南省郸城县,在读硕士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

  G640

  A

  1672-5832(2016)07-0276-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