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
望远镜与显微镜式翻译研究理论与应用
崔小欢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
望远镜与显微镜式翻译研究理论,顾名思义,前者从大范围的或者整体进行的翻译研究而后者是指部分的或小范围的。文章主要从规定性与描述性翻译研究、宏观与微观翻译研究这两组翻译研究入手,探讨其理论构架,及实践中的运用。
望远镜式;显微镜式;翻译研究;应用
1 望远镜与显微镜式翻译研究理论
规定性翻译,又称规范性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定性”(prescriptive)的。[4]规定性翻译研究就是规范性的翻译研究途径,显微镜般细致分析文本,或者说,制定标准、规定在特定文化下该如何译为佳的翻译研究,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而翻译研究的另外一个角度——望远镜式的研究,即描述性翻译研究。描写性翻译,是“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代表人物有霍姆斯(James Holmes)、图里(Gideon Toury)、赫曼斯(Theo Hermans)等。与“规定性翻译”相反,“描述性翻译”研究不是以源语为中心,而是以译语或目的语为中心,以翻译的结果为研究对象,译文的艺术与科学、直译与意译、形式对应与功能对等都不再是译文好坏的评判标准。描写翻译理论根本不关心直译意译,他们会问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中了这篇著作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关心的是把翻译语境化,也就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4]
2 望远镜与显微镜式翻译研究的应用
没有开设“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之前,对于翻译方法可以说是毫无知晓,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描述性翻译研究,还会弄混淆定性与定量研究,采用的写作方法也是千篇一律,理论套文本,其实也就是规定性研究,总是拿着显微镜看文章,结构单一,如《古代散文翻译的“求真”与“求美”》中,采用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来指导翻译张岱小品散文《虎丘中秋夜》,仅把翻译视作语言文字间的转换,细致入微的探讨字、词、句子等,而忽视“文化各大环境”,将翻译理论作为金科玉律,作为翻译标准,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只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把研究目光局限于文本内部的对照、句里行间的得失和微观翻译技巧的探讨上,而不考虑文化的大环境。即使涉及到了文化,最终的目标还是落在了具体的翻译技巧上,过分专注于翻译技巧的钻研。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译者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即使翻译的主体要受限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仅研究两种文字的转换与对比,远不能完全对翻译现象、翻译结果和翻译主体等翻译相关因素认识和探讨,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而描述性翻译刚好是规定性翻译的补充和超越,是对翻译的再认识。王克非认为:“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化活动。”这一说法突出了译者和文化,强望远镜式的描述翻译研究使研究者得以客观全面地看待翻译,而不必拘泥于“忠实”理想。其出发点是现有的翻译,真实的行为,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上了“翻译研究方法概论”后,首次尝试采用描述性翻译是《林语堂译苏轼诗词》一文,其中将林语堂翻译苏轼诗词采用的方法归化、异化和散文式翻译描述性地阐述,指出中国杰出翻译家林语堂翻译苏东坡诗词的特点……,并且探讨林语堂翻译策略灵活使用的深层原因:第一,政治上的自我回归;第二、对“美”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文章描述了林语堂翻译苏轼诗词采用的不同方法,并且解释了翻译现象背后的原因,将翻译与文化结合了起来。虽然写得比较机械生硬,没有生气,但终于跳出了一直采用规定性翻译研究的框架,知道了翻译研究不应只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应该戴上望远镜,看的更远、更深、更透彻,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研究。
3 结语
规范性与描述性翻译研究,宏观与微观翻译研究这两组望远镜与显微镜式的翻译研究方法各有特色、相互补充、互不矛盾、对立统一。规范性翻译研究关注翻译的内部关系,着眼于为翻译活动提供直接的指导,而描述性翻译研究着眼于翻译外部,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更能客观全面地看待翻译。对于翻译研究来说,应两者结合,平衡发展,而不能将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更不能有所偏倚。宏观翻译研究更是拿望远镜看翻译,整体把握,全局探讨;微观翻译研究则从局部出发,以显微镜审视,细致入微。宏观翻译研究建立在为微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微观研究应以宏观研究为指导,两者应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合理运用翻译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学术写作水平。[1] 穆雷.翻译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 姜秋霞.翻译研究理论方法的哲学范式[J].中国翻译,2004.
[3] 申连云.翻译研究中的规定和描写[J].外国教学,2004.
[4] 林克难.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J].中国翻译,2001.
崔小欢(1988—),女,汉,河南焦作人,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G633.7
A
1672-5832(2016)07-0269-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