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中国书法中意象审美的孕生与渗透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730
韩焕霞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论中国书法中意象审美的孕生与渗透

  韩焕霞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中国文字从一开始便是从象形规律演变过来的,东汉书家崔瑗第一次在书论中明确指出书法从外物取意的变化之美,这种意象对应关系千百年来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感受模式,也是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话题,中国的书法不仅仅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已经走向意象审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精神内涵的载体。

  宇宙观;虚实相生;笔法;思维

1 中国书法意象审美的孕生环境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最终取决于他们的宇宙观,即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一个民族文化的艺术理论形态便基于此。中国古人所秉承的是一个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这样一种看待世界看待自然的方式对中国古代书法中意象审美的萌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一种文化现象的根性与独一性通常是在对比中才有更清晰的显现,要理解中国古代书法意象审美的独特性首先要理解中西哲学对于宇宙结构模式预设的不同,从中窥探到艺术思维的差异,西方人研究世界最终都归结为实体,例如古希腊先哲们对于宇宙本源的探究,不管是泰勒斯把其归结为水,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或者德谟克利特直接提出原子是最终的物质实体,他们都在试图为宇宙寻求一种确定的、永恒的答案,并基本决定了西方文化的行进方向,从而造就了西方艺术的客观再现性。从古希腊的雕刻与建筑,到宗教画,到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无不沿袭这一脉络。如果说世界是由有和无,实与虚组成的话,那西方人则在表达有,表达实,西方油画发展了几百年几乎是没有留白的,讲究严格的比例透视关系、人物解剖,一直致力于在平面的二维画布上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三维空间。与之对应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则体现为虚实相生,在中国文化的概念中,“道”、“无”、“气”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老子开篇便道:“道可道,非常道”,第四十一章:“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里的恍惚之道就是无。北宋理学家张载说“虚空即气”,老子也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论述,阴阳二气交通和合,衍生万物,其中庄子有更加详尽的阐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因此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气的宇宙,“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一个是实体的宇宙,一个是气的宇宙,这就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因而衍生出不同的艺术思维,实体性的东西可以从其他的事物中抽离出来而达到一种类似于绝缘的状态,而这恰恰利于对其进行一种理性的逻辑分析。而中国的宇宙论实际上是一个气的宇宙,一旦分离就意味着消散灭亡,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任何个体之气都不能脱离宇宙之气,也就是说脱离了整体,个体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可以说这种宇宙观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人汤志契《绘事微言》云:“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若含蕊舒叶,若披枝行干,虽一花而或含笑,或大放或背面。或将谢或未谢,俱有生化之意。画写意者,正在此著精神”。因此中国书画里很讲究气韵生动,浑然一体,避免了艺术作品中可能出现的肢解美感的潜在危险,能更好地传达画外之境。“立象尽意”一直都是中国书法追求的目标,《易经·系辞上》云:“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此处的“象”主要指卦象,但在后世的书画品评中“象”已经延伸到艺术领域,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解释到:“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象的含义很宽泛,《左传·僖公十五年》云:“物生而后有象”笔者认为广义的象可指我们生活周围所见到的一切形象,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经历过的都会变成一种印象生成在脑海中。艺术与哲学是最直接反映人类情感的学科,所有艺术都是生活的反射,因此对生活的体悟,对心境的追寻都以此种载体得以升华。古代的书法创作与书论中,书家正是借助于这样一种拟人化手法传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融,给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因其表达的模糊性而缺少严谨的条例分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思维的深入。

2 意象审美对中国书法的渗透

2.1 历代书论中有关书写意象的解读

早在蔡邕《笔论》中便有“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赴,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象者,方谓之书矣”等使草书迎合于物象之中的论述,到成公绥《隶书体》又有鸾凤翱翔、娇翼欲飞、鸷鸟将击、良马腾等对隶书取法自然重要性的传达,卫夫人《笔阵图》有言:“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都已经开始注意书法意象的精巧和形质之研美了,显而易见,书论中所传达出的书写点画已经是经过刻画以后产生的一种审美想象了,魏晋时期的书家们已经很直接地用人的生命意象来关照书法,审视自己了。到孙过庭“可达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指出书法是可以传达人的情感,展示主题精神的艺术,张怀瓘提出了更为深邃的见解,他认为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触及到了书法的本质,这是前人所没有论述的,并提出书与文的差别,揭示了书法的韵律感,节奏美和肇于自然而超于自然的特点,苏轼在《论书》中有言: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利剑,容是有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我们暂且不去品评苏轼对雷简夫与文与可二人得笔法之说真伪的论断,但由此可见意象的传达正是历代书家所孜孜追寻的。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则运用了更多的比喻拟人,更加详尽形象地分析了书写的形势、用笔、法度。还有诸如死蛇挂树,踏死蛤蟆等戏言,锥画沙、屋漏痕、铁画银钩、万岁枯藤等都成为书家们求之若渴的笔意,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故事,如黄山谷看船工们划桨,见桨在水中的使转回旋而参悟到笔法,张旭初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复得其神。书法的表现虽没有绘画那样直白但从古人遗留的这些论书手札中不难追寻到他们在书法创作中对意境营造的良苦用心,而这恰恰是观者最易产生共鸣之处,意象的传达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单纯的技法堆积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想这是中国书法所特有的人文情怀,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字能像中国的汉字这样成为一个独立庞大的艺术体系,其对文史哲的渗透,对象外之境的营造都达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高度。

2.2 不同时代环境下的意象审美受众

一件艺术品的完成首先始于艺术家深层的创作理念,有些是个人经历的所感所想,有些是艺术环境熏陶下的显现,有些是时代所赋予他的特殊精神,甚至是作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19世纪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便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他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确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以及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因此他让观者看到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同样的事例在中国的书画艺术上更是屡见不鲜,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迪画山水之法:“先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陆羽《怀素别传》记载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云:“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宋迪与怀素看到的山水之象与“云移不定山”之象皆是他们心中所要看到之景象,这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吧,不同的主观臆想就会创作出不同的艺术景象,而中国书法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里由于对整体观念和主题感受过分信赖,将对艺术现象的尊重和关注渗入到主体意识中,并以个人经验为依据进行具象关照,进而形成“印象式批评”。章祖安在《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一文中概括了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四个特征:寓理论于直观的、形象化的语言中;术语概念的模糊与精微并存;批评结论之主观随机性;人书一体观。中国书法的意象审美正是沿着此种脉络发展的。而同时,审美心灵的造就不限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应该包括社会环境。例如以上所介绍的艺术家达利,他生活在20世纪弗洛伊德的羽翼下才有了把梦境作为创作主题并为大家所接受的可能,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精神分析理论便洒下了中华大地并且几乎没有经过多少时间的过渡就在学术领域和文学艺术创作领域全面普及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鲁迅的《狂人日记》,从表到里,无不带有明显的精神分析特征,包括郁达夫、张爱玲、郭沫若等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都深受其影响,在这样一个时代艺术家的意象发生了改变,大众的审美需求也在转变。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一文中曾说过:“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的多,各处都纳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但这种平和不是浅薄,是出世后目空一切的超脱美,它在陶渊明的诗中,在顾恺之的画中,更表现在王羲之的书法中,这也是在历经乱世后民众普遍的的心理需求。清代以前汉魏碑版,墓志造像和摩崖题记等人们千百年来都对它视而不见,然而随着帖学的没落,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更新,书家们对碑版从模仿到创作,趋之如鹜,一片繁荣景象,甚至连激烈反对碑学的帖学书家最后都改变态度重新认识碑学,因此我们应用时代的眼光去筛选传统,用时代的思维去解读传统,可以说艺术从来就不是发展的,每一种艺术现象都烙上了其时代印记,代表了这个特殊时代的艺术审美精神。意象审美是一种对生命情调的体味和推己及物的思维方式。“触于目,人于耳,会于心”,这其中心神的灌注才是关键之所在,我想这也是当下我们每个书法人都要思考的。

  [1] 《书断》张怀瓘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 《笔法探微》徐谦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 《历代书法论文选》黄简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 《艺术哲学》丹纳著,傅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16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5] 《中国古代书画印象式批评研究》成杰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5月第一版·一次印刷

  韩焕霞(1991.12-),女,安徽人,泉州师范学院书法硕士。

  J292.1

  A

  1672-5832(2017)12-0138-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