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读者接受与文学翻译的再创造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6006
何 佳 高 云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从读者接受与文学翻译的再创造浅析儿童文学翻译
——以《哈利·波特》为例

  何 佳 高 云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也随之被引入国内,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对于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想象力、了解和认识世界以及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着诸如魔幻文化等许多国人相对陌生的内容。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在汉语中缺失或存在差异的文化内容便成为儿童文学翻译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通过《哈利·波特》的翻译探析读者接受和文学翻译再创造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尝试归纳儿童文学翻译的要点。

  文学翻译;儿童文学;再创造

1 理论综述

1.1 儿童文学的定义及特点

  首先,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何为儿童文学。陈子典(2003)对其的定义为“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而不同阶段的少年儿童在心智水平、语言发展和审美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鲜明特征。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词汇量有限、对语言节奏敏感的少年儿童,相应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便具有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简洁清晰,平易近人;优美动听,想象丰富等特点。

  1.2 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基于上述儿童文学的相关概念和特点,那么相应地儿童文学翻译就可以说是“专为儿童翻译的文学。”在翻译原则上,首先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翻译。具体来说包含使用儿童口语、儿化音、以实体词代替抽象词、使用拟声词、语气词、感叹词、简单句型等。其次便是消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最后是准确再现童趣,激发创造想象。笔者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1.3 文学翻译的再创造与读者接受

  由于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无法对应的文化负载词。这使得译者翻译时不得不考虑采取意译、异化或归化等方法,进而为文学翻译的再创造提供了客观条件。然而另一方面,一部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特有的魅力,或是在思想,或是在语言表达和想象力等方面。比如《哈利·波特》中就有魔法世界里的诸多魔法植物、动物、咒语等极具西方文化特色的意象。许多意象的翻译单靠音译是无法体现其在原文中的魅力的。

  关于读者接受这个问题,可以从许钧的这句话中有所启发:“翻译是跨文化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异质因素的处理。移植异质因素,寻找两种文明或文化的契合点是基础,是可译性的保证。”因此,对于文学译者而言,在充分了解异域文化特点的同时,还需要找到其与本族语文化的契合点,既能让读者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增长知识,又能使其丰富母语文化才是文学翻译要达到的目标。

2 《哈利·波特》中魔幻意象翻译的实例分析

本章节中笔者将以大陆和台湾对部分《哈利·波特》中魔幻意象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些取舍。

  2.1 活点地图与劫盗地图

  在第3部开始,有一张神奇的魔法地图Marauder is Map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每当使用者说出“我庄严宣誓我没干好事”这句话时,它就会自动开始延伸墨线,此时会将霍格沃兹图呈现出来,包括每个人所在的位置等。当不想使用的时候,使用者说出“恶作剧完毕”,地图就会主动的回到原来空白的状态。Marauder 这个词原意是指对财产进行掠夺、抢劫的强盗,所以台湾对地图的翻译就直译为了“劫盗地图”。虽然最初它的发明的确是为了恶作剧而产生的,但这样的翻译却无法充分体现它的特点。此外哈利在后期寻找魂器的过程中一直随身它就是为了时刻了解霍格沃茨的情况。根据这些内容以及地图自身的特点,大陆的翻译“活点地图”显然更胜一筹。一方面“活点”一词充分显现了地图反应所有人路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动态的画面,给人以活力,进一步使读者感受到魔法世界的神秘和活力。

  2.2 死咒

  在后几部作品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咒语贯穿其中,这就是大家俗称的死咒。它的原文为Avada Kedavra,它与阿拉伯语当中的Abracadabra有着密切的关联,主要的意思就是“消失”。从语音的角度上看,这个咒语由12个英文字母构成,在12个英文字母当中拥有了5个a,使得在读Abracadabra这一咒语的时候,会产生较为强大的力度。“阿瓦达索命”,此名词包含3个韵母a,极大的表现出了此咒语的力量,借用“索命”这一词语,将Abracadabra的用途和意义凸显出来使读者对它的特点一目了然。而台版的翻译则是直接简单的音译为“啊哇咀喀咀啦”,与其本身的含义没有关联。而台译本之所以应用这种三字咒语模式,主要依照的是中国咒语古籍中《辨惑论》中的咒语类型,例如:气通神、气布道等,它们都是以三字句或叠字的来展现的。由此可见台版的翻译与中国的文化意象咒语模式更加的接近。

  综合评定这两种译法,台版的译法主要是想寻求读者熟悉的意象进行翻译,以便于读者理解或是产生共鸣。可以说台版的这种译法依然是寻找中西方文明契合点的有益尝试。但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大陆的翻译较之台湾的更朗朗上口,且读起来更有力度,因而可能会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3 结论

通过上述实例分析,可以进行如下总结:首先,《哈利·波特》的魔幻意象翻译包含这样几个要点:一是要符合这一名词自身的特点,同时尽力使读者感受到活力。二是要尽可能的保留源语文化特征,使读者感受异域文化,丰富知识。最后是尽量保证翻译朗朗上口,符合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的审美需求。这几项要点与儿童文学翻译原则中的消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以及准确再现童趣,激发创造想象这两项原则相符。

  [1] 何炫.《哈利波特7》中译本魔幻文化意象翻译策略比较[J].海外英语,2014,(5):183-184

  [2] 李清钰.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儿童形象及游戏精神的变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H159

  A

  1672-5832(2016)07-0244-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