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
当比较教育遇见民族志研究,我们能期待什么
——读《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有感
王 晶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用田野调查等经典的民族志方法详细记录了艾德校长的所思所做,内容详实丰富,其研究方法亦可被适合地运用到其他研究领域,读完后让人收获颇多。我们不妨想象,当比较教育遇到民族志研究时,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的内容,为比较教育的革新提供些许经验和建议。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比较教育;教育民族志;田野调查
1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部对校长做民族志考察并享誉国际学术界的经典,《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从文化的角度描述并分析了艾德校长的日常生活,有选择性地记录其行为的特定层面,并对校长——这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在书中第一章,作者沃尔科特清晰地陈述了研究对象及其选拔的条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自身的一些信息等。作者最终选择了这名艾德校长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田野调查①(其中包含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等具体的方法)作为此次研究的方法。值的注意的是,作者花了较大篇幅表明了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和立场,就像其在书中所说“不掩盖其个人的价值观”,这很值得每一个要进行田野工作的人所学习和借鉴的。
在书中第二章《生活中的一天》和第三章《校长是个平常人》这两章的内容中,作者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校长日常做的实际的事情,这些事情包括会议、面谈、解决在任何时间遇到的校园里的事情、维护校园里的建筑,甚至一天开了四个会议。第二章对艾德校长的工作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了能够使自己的校长做得更加合格,小学校长表现得比较敏感,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十分在意自己的角色扮演;同时,作为小学校长不仅需要专门的知识,而且,一个合适的性格内涵似乎更为重要。这是第三章作者对艾德校长的个人层面进行的详细的描述。艾德校长在作者的描述下,呈现在读者脑海中的形象是仁慈,有耐心、尊重每一个人,拥有着极高的个人素质。对比我国大多数校长的表现,校长自身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的亟待提高。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艾德校长在做什么、校长的社会化过程以及校长的耐心和谨慎。其中重点说明了校长工作时容易发生的矛盾点、校长的社会化受什么因素影响等。作者认为耐心是校长永恒的职业追求,谨慎是如何使校长在其职位上生存的关键点。其中,特别提到了艾德校长为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做出的贡献,“为盲生配备了学区教室”“有一天下午艾德注意到其中一个学生向塔夫特当时还呆在教室上高年级学生挥手。他猜这些特殊教育学生会不会喜欢到塔夫特普通版多呆上一个小时呢?学生家长接受了,教师也有意愿,这项计划也就实施了。”由此可以看出,艾德校长是一个心思缜密,充满爱心,充满行动力的校长,用实际行动实现了特殊教育领域中倡导的“随班就读”理念。
艾德校长的工作细致入微,能协调好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各方面的工作,不论从个人素质方面还是专业素质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作者用细致、真实的语言记录了艾德校长的一言一行,使我们仿佛亦在他身边工作一般,让我们对艾德校长有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清晰的认识。
2 田野调查法为比较教育的方法革新提供新视角
饶丛满教授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我国现阶段 比较育研究只能称之为 “信息提供型外国教育研究”,未能超越表层的、形式化比较的水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研究对象上来说,比较教育研究主要是对“有形的教育”的 “国际”比较,研究的视野较少涉及文化深层;第二,多学科方法的运用是世界比较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中国比较教育中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由此可见,在当代,比较教育的发展面临了一个重大的考验,这个考验关乎其自身价值和身份认可的问题,因此,这次考验至关重要。而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应当属研究方法的革新了。那么,如果将民族志中的田野调查法融入比较教育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与核心,指的是研究者长期深入到某一社区或某一群体,同当地人们一起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通过参与观察、访谈、体验等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人类学家以自己为研究工具,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异文化的群体生活中,以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单调、费时的记录观察,记下详细的笔记,参加日常活动。田野调查除了参与观察,还包括深度访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人类学中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质性的研究方法。而在这一点上,通常的比较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方面,致力于通过得出的研究结果来推动接下来的教育革新。因此,比较教育缺乏深入实际生活的质性研究方法,缺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所以,这也是导致我国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教育研究的表层,研究类型为“信息提供型外国教育研究”。若将田野调查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引进比较教育中,将会在纵向上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获得更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提高资料的真实度,有效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再者,我国现阶段的比较教育对民族教育关注度不够,关于民族教育的比较要远远少于对国外教育的研究。因此,比较民族教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想而知,若在比较民族教育中,采用民族志的方式,亲自走进民族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一起生活、了解并记录当地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况,通过整理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则一定会为当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发展建议的。
由此可见,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引进到比较教育研究中,这不仅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结合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特点。比较教育作为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之一,有着强大的潜力。就目前比较教育发展遇到的困难而言,其研究方法的更新可以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比较教育遇见教育民族志的时候,我们能期待的有很多:是比较教育的大放光彩;是教育人类学的蓬勃生机;是教育领域的崭新诗篇。
注释:
① 田野调查:人类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与核心。研究者长期深入到某一社区或某一群体,同当地人们一起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通过参与观察、访谈、体验等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1] [2]哈里·F.沃尔科特著 杨海燕译.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61
[3] 陈时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86-90
H319.3
A
1672-5832(2016)07-024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