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我国近代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
连海萍 霍枭琳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关系复杂,各种类型的劳动力的流动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近代工业经济出现以后,教育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选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与改革开放以后三个典型阶段对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为统筹好现代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劳动力流动;教育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劳动力流动与教育的关联分析
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劳动力的流动状况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政治、经济、社会最复杂、最混乱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国民流动状况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这一时期劳动力的流动情况可以发现以下规律:第一,农村人口异地流动。鸦片战争后,东北地区被迫开禁,关内人口大量流入东北。第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资本主义入侵致使我国自然经济解体,帝国主义在华设厂,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大量以手工业为生的农民破产,其中很大部分流向城市。第三,大量农村青年被迫入伍与市民内迁同时并存。鸦片战争以后,频繁的战争加大了军队扩充兵源的需求。另外抗战八年期间,大批城市沦陷,众多企业由沦陷区迁入内地,大批劳动力也跟随企业向内地迁移。第四,劳动力向海外流动。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的入侵不断冲击着原始的小农经济,大量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破产,被迫远渡重洋寻找生存机会。
1.2 教育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国内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巨大变革。新旧教育更替,此时,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相互影响日渐多样。
1840年的鸦片战争冲击着我国传统的科举制度,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标志着新式教育正式出现。清政府开设了一批专业技术和军事学校,新式学校的开办吸收并培养了许多农家子弟,将他们带入近代工业领域促进了劳动力由传统农业流向近代工业。民国的新式教育扩大了包括农民在内的下层人士接受近代教育的机会,促进了下层人士向社会上层的流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革命运动坚决而又彻底的农民阶级大力兴办教育,又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教育推动了农民的流动,以西方教育为样本,建立适用于农民的实用教育,使农民能够推翻地主政权,勇于建立自己的新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其主力军就是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自愿加入革命队伍,党内领导在革命过程中对当下各种先进知识教进行传播与教育,农民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在一定层次上吸引了大批劳动力的流动。
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
(1)劳动力的流动状况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流动主要受政府行政的主导,劳动力流动大致经历了从自发流动与计划迁移并存向政府计划迁移为主转变的过程。就计划迁移层面而言,当时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国家基于加强中西部建设的考虑。从农村劳动力自发流动的动因来看,农民向城市的流动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但建国之初进行的土地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农民的小农思想,因此,在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规模并不大。一五计划开展时期,国家对人口的流动没有过多的限制,城市的优越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民。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劳动力的流动也随之发生转变,国家出台了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强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由于不切实际的极“左”等政策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民以及城市人口流入到农村。
(2)教育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由基本协调、适应到脱节、扭曲两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首先,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农民教育问题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具体的教育制度保障;其次,国家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积极发展各式教育,以培养工农劳动者为重点,大大提升了其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的能力。1966年以后的“文革”期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在此期间,教育在沟通个人与职业岗位、适应劳动力流动方面的职能作用大大下降,作用日渐式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分析
(1)劳动力的流动状况第一阶段,回流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国重新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农村地区的干部和知识青年开始逐渐回流城市。第二阶段,活跃期。1985年,由于中央出台大量促进经济发展的文件,大量乡镇企业出现并且发展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向乡镇企业。第三阶段,调整期。20世纪90年代,为全面调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手段放宽对人口流动的制约,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模式也由以前单一的个人流动模式向家庭流动转变。
(2)教育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
1978-1991年,国内教育发展水平基本能满足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过程中的教育性需求。这期间对劳动力吸引力较大的更多是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农村劳动力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在基本上能满足企业的要求。1991年以后,教育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开始日渐密切。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入大中城市,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较好个人技术素质的劳动者一般流向发达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21世纪以来,许多单位部门对劳动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优势明显,而且流动意向也更加强烈。
[1] 张丽萍.教育与劳动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吴克明,田永坡.劳动力流动与教育收益率:理论与实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3] 邢春冰,贾淑艳,李实.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11)
[4] 王广慧,张世伟.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理.2008(09)
[5] 谢童伟.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义务教育区域外部性及补偿——基于人力资本溢出视角[J].教育科学.2010(8)
连海萍(1992-),女,汉族,山东威海人,2014级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方向。霍枭琳(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2014级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海洋经济方向。
G40
A
1672-5832(2016)07-0234-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