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11)
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刘佳灵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11)
1 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的概念建立在动机概念的基础上,“动机”一词正式在书中出现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动机与人类的行为有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概念并不十分明确,大体可分为4类:一是内在观点,这类观点一般从内部需要出发,将动机界定为“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等;二是外在观点,这类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惩罚等,将动机界定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三是中介过程的观点,如“能引起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的内部动力”;四是整合动机观,认为动机是在白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白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励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兴趣、需要、个人的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2 学习动机研究的进展
2.1 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动机的理论是解释人和其他有机体产生并维持学习活动原因的学说。明显趋势是从包罗万象的宽泛理论向范围更小、涉及而窄的微型理论发展,注重对激起行为的特定原因进行分析;从对一般行为的研究转向对有可能会提高或抑制成就努力的原理进行考察。具体分类如下:
2.1.1 行为主义动机观。二十世纪初行为主义兴起,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小斯金纳。他们认为动机是受到某种强化的结果,人的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团。①强化可以增加这种学习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强化可以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在反应之后呈现令人满意的刺激导致了该反应的增加;负强化是通过去除反应后的厌恶刺激而增强反应。
2.1.2 人本主义动机观。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们在做出选择,对生活进行控制时的能力和潜能。它不使用对环境刺激的强化反应来解释行为。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人可以将需要分为七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白我实现需要。前四者被归为缺失需要,即满足白己生存需求的需要;后三者归为成长需要,即人们认识、理解、欣赏美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激励个体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
2.1.3 认知主义动机观。与行为主义相反,认知论关注的不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内在的不可观察的认知因素。认知论的动机作用理论模型为S-0 -R,其中0为中介变量,包括思维过程、观念冲突、期望和意图、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认识等。认知心理学家对中介变量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动机理论,主要包括成就动机论、归因论、成就目标理论等。
(1)成就动机论。最早集中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家有默里、麦克里兰、阿特金森等人。默里提出,成就动机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而学习的内在推动力量,即对成就的追求②。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继承了默里的理论,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论。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被称为情绪激发理论,它带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但麦克里兰把成就动机作为决定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忽视了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③
阿特金森建立了成就动机的期待一价值理论,即个体既要相信有达到结果的可能性,又要认为结果是有价值的,此时,个体才有动力从事任务。阿特金森认为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试图取得成功,另一种是试图避免失败。个体对成就动机的倾向强度,可以用公式表示:Ts=MsxsxPsx Is。公式中Ts代表个人追求成就的倾向,Ms代表追求成功的动机,Ps代表对成功的可能性的估计中Ps=1,表示确信会取得成功;Ps=0.5,表示估计成功的可能性是50%;Ps=0,表示确信必然失,Is表示成功的激励值。④
(2)归因论。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白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论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关于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的认知理论,后来由韦纳及其同事发展,成为动机研究领域中为人们所注目的一种理论。海德把产生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韦纳的归因理论分析了个体对其活动成败原因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对动机的影响韦纳等认为,学生通常将学业的失败或成功主要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3)成就目标理论。70年代末、80年代初,Dweck,Nicholls等将成就目标概念引进成就动机理论。80年代中期,Dweck在社会认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以前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在成就目标理论中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目标设置,一个是目标定向,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建立一个标准以作为一个人的行为指向,后者是指个体参与活动的主要意图,该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人目标定向代表了他们活动的活跃而直接的动力。
(4)白我效能理论。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它是指“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个体真正的能力水平,而是对白己能力的信念。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对任务付出的努力、面临挫折时能坚持多久以及从失败中恢复的能力。那么学生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了四个主要来源,按影响程度分别为:第一,亲历的掌握经验,为学习者自己的能力直接提供反馈,尤其是学生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第二,替代性经验,提供有关他人成就的比较性信息,这时榜样、观察学习就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观察到和自己水平相似的个体成功时,自我效能感也会提高。第三,言语说服,给学习者提供别人相信他能做什么的信息,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说服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第四,生理状态,学习者通过内在感受能判断他们投入当前任务的能力。⑤其中替代性经验涉及到观察学习。
注释:
① Schunk Dale H.,Learning theoriesan edueational perspective,Englewood Cliffs,N.J.:Mer-ill,c1996,284.
②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p290
③ 叶奕乾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328
④ 叶奕乾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329.
⑤ 班杜拉,A.,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的控制与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刘佳灵(1991-),女,汉,甘肃省庆阳市,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G442
A
1672-5832(2016)07-023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