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台江施洞支系苗族服饰图案的3D再现与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208
龙 雪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台江施洞支系苗族服饰图案的3D再现与传承

  龙 雪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的历史除了老一辈的口头叙述,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苗家妇女用巧手和慧心创造并传承的苗族服饰图案。3D打印技术的迅速的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方法得以扩展和信息化。通过实地调研,本文着重讨论台江施洞支系的苗族服饰图案的3D再现形式,从图案的构成、3D建模、3D打印仿真再现及展望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使这种民族艺术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广泛交流。

  苗族;服饰图案;建模;3D技术

  传统技艺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充分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及艺术水平的最为优秀的方式。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种艺术,大部分人已经摒弃了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风格,如何在短时期内最大可能的保留传统技艺刻不容缓。本文用3D打印技术再现台江苗绣图案与工艺技法,使之更易长期保存和广泛交流并能够建立系统性研究。

1 施洞支系苗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及其艺术风格

1.1 台江苗族支系概述

  历史上的苗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由于战乱、民族压迫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经历了多次的迁徙。贵州苗族支系繁多,而且语言、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大多数苗族支系的命名,基本上是根据头饰、服饰来命名,大致有湘西黔东支系、施洞支系、革东支系和加鸠支系等几十个支系。而台江苗族的支系可分为台拱、排羊、后哨、革一、革东、施洞、交包、反排、南宫等9个支系。每个分支的服饰和图案都有所不同,本文以贵州省台江施洞支系的服饰图案为对象进行阐述。

  1.2 服饰服饰特点及其图案元素

  施洞支系的服饰便装(图1)以长方形花格帕包头为主;盛装则头围银花带,耳带二两左右大耳环,上装为大领右衽短服,袖与衣襟均较台拱型短,下着百叠裙。刺绣图案有几何图形和各种动物花卉等,纹样中龙、凤、象和狮等占重要地位。[1]苗族服饰图案以自然美为基调,追求对称和谐的美学原则。在苗族图案中经常出现的双鱼、双蝴蝶、双龙、双凤等,另一种方式则是在在两肩、两袖等图案的对称,向人们展示服饰图案的艺术魅力。如图1所示是台江县施洞镇境内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平绣,另外一种是破线绣。破线绣(图2)是将一根蚕丝线破成 8-12 股不等的细丝后作绣,绣出的花朵色彩淡浓和谐,动物的纹理毛色、鱼龙的鳞片等具有层次感和观赏性[2]。

2 3D再现的关键技术

2.1 3D打印仿真技术

  3D的设计过程是:先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建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即切片,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仿真可以再现系统的状态、动态行为及其性能特征,用于分析系统配置是否合理、性能是否满足要求,预测系统可能存在的缺陷,为系统设计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3]服饰图案与数字化成形技术相结合,使先进制造理念和技术的应用领域拓宽,设计软件和打印机之间协作的标准文件格式是STL文件格式。一个STL文件使用三角面来近似模拟物体的表面。三角面越小其生成的表面分辨率越高。PLY是一种通过扫描产生的三维文件的扫描器,其生成的VRML或者WRL文件经常被用作全彩打印的输入文件。数字化成形技术结合,生产二维图形进行原始材料生成,也可通过快速凝固激光材料制备与3D打印技术,生成三维实物,对传统的服饰图案和手工技艺实现了传承。[3]

  2.2 服饰图案模型的建立

  通过三维建模的方法得到台江苗族绣片的模型(图3),三维建模的手段也必然影响3D打印的可操作性。三维建模分为多边形、面片和曲面建模三种形式。目前大多基于控制点的 Bezier 曲线曲面和 Nurbs 曲线曲面构建可以实现款式的交互式设计和修改。首先绣片复杂图像轮廓提取,在得到一个像素宽的复杂图像的轮廓矢量图形后,根据台江苗族绣片的特点,以点、自由曲线、自由曲面和为基础特征元素,分多层次构建与编辑,得到精确表达的图案模型,实现绣片图案的3D打印。图案分层模型既能体现图案制作的构建流程,也为3D打印的逐层叠加制作方法提供了便利,可以有效降低立体模型之间的耦合程度[4]。二次Bezier曲线具有几何不变性、变差缩减性等性质,因此由Bezier曲线构造的曲面形不受坐标轴的变化影响。而且Bezier曲线本身就很光滑,构造的模型局部曲面光滑性也较好[5]。

3 施洞支系服饰图案3D再现的展望

借助现代制造技术,有效传承才是问题的关键。对民族服饰图案和工艺艺术的数字再现也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直接手段,建立非物质文化数据库是当务之急。这种图案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应用面广泛,结构重组或是提取元素都会使画面具有独特的视觉感官。建模速度快是本文方法的显著特点,可广泛运用于3D艺术、广告、标识、商标和雕刻产品等复杂3D模型的设计及数字化加工。甚至可以建立一个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博物馆,将3D再现的图案陈列起来,使之更易长期保存和广泛交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精通民族服饰制作的老艺人越来越少使不少民族服饰技艺几近失传,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年轻人不愿继承和学习,找不到接班人的难题。为了进一步传承和保留这种艺术特色,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迫切需要研究和运用平面和 3D 版式的数字化技术,使传统技艺成为可保存、可借鉴、可复制、可传播的载体。

  [1] 姬安龙;台江苗族支系及其文化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2] 李 彦;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探析[J].贵州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6.

  [3] 焦芳琪,邓椿山,周莉;基于3D打印技术的传统织造机具仿真再现[J].纺织导报,2015年第6期.

  [4] 易群燕;3D 打印技术在民族服饰立体建模中的运用[J].艺海,2014.1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YBCB056

  龙雪(1992-),女,汉族,贵州省铜仁市人,设计学研究生,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研究方向:产品造型与包装设计。

  K892

  A

  1672-5832(2016)07-0190-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