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论析《道德经》中的和谐观
华逸超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追求和谐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不倦的愿望。然而在后工业化的今天,人类总是面临不和谐的因素。老子《道德经》以“自然无为”为中心思想,提出的和谐观念对人自身的和谐、对人与人的和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对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道德经》;和谐;自然无为;启示
20世纪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类社会的发展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和谐的音符:战争与冲突不断、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人口与粮食矛盾突出、资源枯竭、贫富悬殊等等。同时,人们也希望拥有一个和平、发展与文明的世界,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通过对《道德经》“道”之和谐观的分析,探寻消除这些不和谐的音符的伦理依据。
1 中国传统哲学观和现实意义
《广雅·释诂三》:“和,谐也”,即“和”与“谐”是同义。传统和谐思想汲取“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得以形成和发展,经儒、道、释等不同哲学体系各有侧重的发挥,逐步深化和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加以辩证综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从远古“中和”思想发展而来的。儒家提出“中庸”,墨家提出“非乐”,都是注重仁义学说。儒家侧重于政治品德方面,而墨家则侧重于物质利益方面,注重我与利的和谐统一。法家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个人应按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行事,取得事业的成功,主张个体行为和社会功利的和谐统一。道家以整个世界为视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个体应顺应自然,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使人们保持德行的完整和精神的完美。“和谐”是宇宙万物的生生之本,老子的“道”与“和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故老子主张治国、齐家、修身、养生等方面:以“无为”辅助“自然”,以实现自身、社会、道德之“和谐”,从而赋予人类社会生活以勃勃生机。《道德经》开篇就讲述了“道”的概念,它贯穿于老子思想始终。这个“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实存意义的“道”是指真实的存在。在道体的描述中《道德经》第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也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正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出老子的宇宙生成论;(2)规律性的“道”包含了对立转化的规律和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产生的,如第二章说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表达了这种对立通过转化从而达到的一种和谐。自然万物蓬勃的生长,最后要返回它的本根,万物的循环往复也达到了一种和谐。正如十六章说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3)生活准则的“道”。“道”具有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蕴意,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德”是“道”的显现,“道”与“德”之间是具有一致性的。从“道”“德”形而上学来看,它体现了天道或自然秩序,体现了世界的本质是合理的。也就是说,世界之中有一个实在的可信赖的道德秩序,人生只要从属于这个秩序就有意义。
2 和谐观对人与社会和谐的启发
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当代人类各种欲望的膨胀,人类自身和谐已经摇摇欲坠,个人私欲甚嚣尘上,个人主义等极端倾向充斥着个人精神领域。处在这种快节奏和物欲横流的今天,人类将如何找寻自身的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和谐”理念也为我们追求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提供了启示。2.1 人本身的和谐
《道德经》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的这七大属性就是人身和谐的最高境界,上善之人像水无私地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地位卑下,向世人昭示了一种博爱谦退的胸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由此可见,实现人本身和谐的第二种境界在于知足常乐、敢于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如果一味满足自身的欲望,人就会陷入痛苦之中。人若能知足常乐,就不会为了追求名利而失去自我,在当今这个物欲泛滥的社会,只有做到适可而止人身才能和谐。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所以说,慈爱谦让、崇尚节俭的人生态度是实现人本身和谐的途径。尧特别关心民众,生怕百姓挨饿受冻,自己却过得十分节俭,不讲究个人吃穿,正因为他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代圣贤。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勤俭修身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也证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就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来看,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肆浪费的现象司空见惯,勤俭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弥足珍贵,也是提升自我素养不可或缺的条件。
2.2 人与人的和谐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功利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冷漠。《道德经》为我们提供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借鉴。第一,要保持一种谦虚、感恩、甘于奉献的精神。老子提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教导我们不要自我夸耀不要自恃;“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教育我们应该无私,乐于为他人付出。人与人的关系如果多一份谦虚、多一份尊敬、多一份爱与感谢,那么人与人的和谐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做到一视同仁,以同等的眼光看待他人。老子说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教育我们对待他人不应以个人的喜怒为标准,而是平等待人,这样人与人就会充满善意和睦。“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意思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因他人的一个错误而否定他的善良,信用或者德行,我们对他人要给予真诚的信任和用心的感化。
2.3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科技文明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已充满了危机: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发、动植物灭绝……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生态环境的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谋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天人关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较系统地论述天人关系的著作之一。老子所谓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然界”,也不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事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人们就借用老子关于自然的观念,称其为“自然界”或“大自然”。老子所倡导的“无为”是指顺任事物的自然规律,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为。万物的生成变化完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外力的参与和干预都是不必要的、妄为的,会破环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只有不妄为,顺其自然和发展规律,才是唯一合理的态度。这种顺其自然,不妄为,在老子思想中是一种独到、有深刻意蕴的“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对待自然界,我们也应以“无为”的态度和方法去“为”,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人类可以以“无为”去作为,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将是另一番景象。归根到底,《道德经》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启示我们: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也要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特别是要维护生态平衡,以保证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社会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公正平等,宽容博爱的社会。老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其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一,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追求人人平等,及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当代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的不平等等。这些不公平现象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负面影响。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意为天道在动态调整中总能达到平衡,而反观人类社会,却存在诸多不公的现象,唯有得道的圣人,能够正确地实行天道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原则,从而追求社会的公正与均衡。就是无为而不居功,不表现自己的贤能,也就是不给百姓造成任何压力。老子正是要用天地和谐公平来纠正人类的不公平。
其二,和谐社会的构建更要求战争与和平的制衡。当今世界总体和平,局部动荡,势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以道佐人主者,决不用兵逞强天下,因其不合‘道’也”。老子对于战争的看法首先是反对,因为战争带给百姓的只有灾难;其次,提出对好武者的警告,老子认为奉行武力之人,即使获得胜利也只是暂时的,战争同样也会给胜利者带来灾难。和谐理念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注重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小家与大国的和谐发展。“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和而不同的社会和谐观强调社会中不同的个体和群体都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彼此尊重,保持各自的特色,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其三,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道德经》中着重强调了官民和谐的思想。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就是说为政者应该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社会自然就会和谐。老子还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意即为政者为政之时,不要瞎折腾,应当像煎小鱼那样小心谨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为政者更应该慎重决策,听取民意,做出正确的决策。
3 结语
20世纪以来,人类成功构筑了立足于科学技术的高度文明,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但却忘记了人类的精神和高尚心灵的重要性,且在不同的时间里科学和技术却破坏着人类社会,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使贫富差距拉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使用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如果理性都被世人所摒弃,那么世间就剩下了权力和欲望,而这世间唯一的准则就只剩下了弱肉强食,道德准则的基础也就没有了。因此,人类要继续生存发展,需要构建和谐的社会,除了需要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雄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及稳定的政治为保障,更需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为理解和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并掌握传统文化的经验。我们应该研究学习老子“道德”文明体系,认真对待其中的实用智慧的潜在价值,从而使人自身得到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得到和谐,最后使得社会和谐。[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白奚.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 刘坤生.试论老子政治理论的基础是道德而非权术.汕头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 刘毓华.张如松.老子思想与建立和谐社会.西部时报.2005年第010版.
[6] 李小平.肖莉.老子和谐观及其现实启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五期.
华逸超(2000.7-),男,汉族,四川仁寿人,学生,高三,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D262.6
A
1672-5832(2017)12-005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