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李可染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440
李 杰 朱思怡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李可染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分析

  李 杰 朱思怡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李可染用写生的途径探索出了适合那个年代的山水画模式。李可染的写生研究主要成果是有利于国画学子在写生过程当中学会观察、思考、创作,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写生转化;对后世影响

1 写生对风格形成的作用

李可染的写生是形成他的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他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舍弃了很多传统画法,把从西方学来的表现手法融全到他的山水画中,并使他的写生风格独具一格。他在写生中通过泼墨和积墨的方式突出意境,还把西方的素描、“色彩”、“光”融合到山水画写生中来中,并表现画面的整体感,以求明暗层次的色彩的统一。在他创作时期采用很多的写生的稿子,这些稿子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基础,也是他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在近距离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他会把握那些有意思和感人的意境与场面,并且集中进行深入地刻画,这种“集中式”的构图方式与古代可居可游的方式所没有的。这种方式也是在他的写生中形成的。山水画的构图是千变万化没有固定形式的,写生所遇到所有的问题或困难,他都是想办法解决,使绘画的意境千姿百态。他的画中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来自于写生中的,所采用的一些新的构图形式,也导致了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这些写生的方法,是李可染通过写生实践中观察和思考后自己总结出来的属于他自己的绘画手法和构图方式,是前人从来没有采用过的,是全新的。这些都是为了展现中国画特有的笔墨精华。正如他在《雨后斜阳》的作品画跋中说到“余作画扎根祖国士壤,广收博取虽为外来,而旨在东方”,这使他的山水画始终保持了中国画特有的意趣,笔墨精华,并形成了他独有的笔墨风格。

2 转化与提炼

在1954一1956年的写生当中李可染是直接在宣纸上落墨对景写生,他的笔墨依然保留中国传统的笔墨方式,也吸收西画的技巧,并融入到他的画面中来,在构图上比较大胆创新,要求与传统的构图有所不同,还采用了铅笔来画山石树木。这使他在创作中求新求变的基础下突出意境的发挥,并强调意境与构图的重要性,意向特征增多而具体物象减弱,画面的层次变得深厚、境界变得幽深。在1957年出访德国回来的写生中以城市建筑、还有住房为题材带进山水画中来。并使他的画面呈现出黑、繁、重亮的几个大特点。这使他在对景的创作中,风格统一而稳定,不像创作初期那样要求多变,并在构思上比较注重省略、裁剪和夸张,而且还大胆地用光影手法表现,使得画面突出部分的醒目,就像被舞台灯光照射一样。在1959年桂林写生中在风格上追求清新凝重、虚实的意境,通常把山的局部景色作为画面的布局,使画再现出张力,在笔法上用积点成线法,用墨比较的饱满和厚实,并善于以墨色刻画出逆光的效果,重视空间和层次的处理。这使他的创作呈现出“整合感”、“体积感”、黑、厚、涩、雄浑、丰厚的艺术特点,也也是主要靠在1957年以前的写生中提炼而来的。

  李可染的山水画写生是他山水画艺术创作的桥梁与基础,也是他的创作的一种准备阶段和过渡。他在写生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绘画经验,比如怎么样观察、勾描、取舍、落墨,怎样处理光和色彩,如何把握笔墨。这些经验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可染的山水画在他的晚年的风格和魅力还显示出了一种新的时代的观念,这是离不开他早年写生后打下的基础。从对他的写生研究可以看出,写生后期提出对画面意境处理和构图的经营,证明创作早已在这写生时期孕育了。他所提出的山水画写生应该要有很强的创作意识,应该追求个性的笔墨表现语言。李可染在写生中找到了自然和精神的融合点,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3 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李可染认为大自然真实的事物是变化莫测,前人是不可能发现得完的,我们需要发现前人从为发现的东西。要想发现过去未发现的东西就必须认真观察,还要“不带成见”。他说:“抛掉成见,以为自己像是从别的星球上来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觉,就能发现过去未发现的东西。”李可染的艺术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画的创作源泉是永远也离不开生活和大自然,我们只有对大自然和生活抱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这样才能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

  从李可染的写生作品不难看出独立的审美和笔墨的丰富性,特别突显出笔墨之生气,他在回归自然的真实性的同时还保留并丰富了水墨画的笔墨性。特别是他的“浓墨法”和“积墨法”还有特别醒目地“留白”相互融合时所产生的“黑中显亮”的逆光的效果,还吸收了西方技法,使中国画的传统技巧得到发展和延伸,创造出了全新的风格。“笔墨当随时代”,时代新了,自然美也新了,对自然美的处理方式也就新了。李可染的山水画写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意的笔墨形式,人们也因此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一种焕然一新在感觉,对中国画的延伸与发展有更大的信心。

  李可染的山水画写生实践显示了他对于中国山水画的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在笔墨和造型还是构图和意境都是冲破了旧有的程式,使中国山水画在当代定下了崭新的一页。因此对于李可染的山水画写生研究和他对写生新的感悟,还有他对写生的理念和认识。不仅仅有利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李可染的中国山水画写生艺术,而且对于如今的中国山水画学习与创作也有很大的意义。

  [1] 李梅.张仃画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3-25

  [2] 张仃.张仃山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0-42

  [3] 王鲁湘.中国山水画为何走入写生状态[J].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2):14-17.

  [4] 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52-56.

  李杰(1990.01-),女,汉族,山东泰安,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画写意山水专业。朱思怡(1990.10-),女,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画专业。

  G642

  A

  1672-5832(2016)07-0181-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