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逍遥游》中“野马”的训诂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524
李 平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逍遥游》中“野马”的训诂

  李 平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逍遥游》中的“野马”一词出自于“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中。自古至今,关于它的释义存在着众多的争议,总结前人对“野马”的训诂,通过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引申推义三种训诂方法大致得出以下三种解释:游气、尘埃和现象。笔者则有不同看法,认为“野马”实则表面义,指“一匹脱缰而无束缚的马”。并无跟前人所说,“野马”一词如此复杂。庄子是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中蕴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所以“野马”一词,在笔者看来,是作者借予比喻象征人性自由,不被束缚,同时也和题目、全文以及上下语境传达出的意思相吻合。

  野马;游气说;尘埃说;现象说

1 “游气”说

西晋时期郭象注:“野马者,游气也。”

  西晋司马彪注“春月泽中游气也”。

  西晋崔譔注“天地间游气如野马驰也”。

  南北隋唐初道士成玄英疏:“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藪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

  唐贞观间释玄应所撰《众经音义》,也叫《一切经音义》:“游气何以谓之野马?”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其卷三《“野马”为田野间浮气》中说:“‘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如此物也。”

  清乾隆时期编著的《四库全书·子部》:“野马:形状如奔马的游气。”

  1936年编制的《辞海》:“指浮游的水气”。

2 “尘埃”说

清朝经学家孙星衍对《一切经音义》中“野马”校正:“或问:‘游气何以谓之野马?’答云:‘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尘也。’”他认为“马”是通假于“尘”,“野马”就是“野尘”。

  闻一多名著《古典新义·庄子内篇校释》:“野马字盖即沙漠之漠……野马亦尘埃耳。《庄子》盖以野外者为野马,室中者为尘埃,故两称而不嫌。”这里认为“马”通假“漠”,“野马”是野外的尘埃,而“尘埃”专指室内的。

  当代训诂学家陆宗达1980年出版的《训诂简论》曰:“‘塺’字假借。”“野”异体字有“埜、壄”,“ 埜”与“塺(mei尘土)”形近,所以被讹误。他还从古音通假角度考证“马”即“塺”的假借字(古时马、塺声韵皆同),所以在他看来“马”只是为了解释“塺”的音。所以“野马”也为“尘”。

3 “现象”说

印度佛教书《大智度论》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

  《放光般若经》曰:“菩萨行禅,观色如聚沫,观痛如泡。观想如野马,观所作行如芭蕉。观识如幻。”

  这两部佛教经典都将“野马”视为一种虚幻的自然现象,在日光下风吹灰尘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是“水”(或水汽)。

  南怀瑾先生庄子讲记中也认为“野马”不是一匹马,“野马”就是佛经上讲的“阳焰”,太阳光的幻影,古书叫做“海市蜃楼”。

  从上述可大致得出结论为:在清朝以前,“野马”的训诂大致都认为是“游气”之说,在佛经中认为是“现象”说,而这种“现象”其实同“游气”有着共同之处,“游气”则为“现象”的现实反应。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文人以玄学入理,东晋时期,佛学蓬勃发展起来,玄学与佛学互相影响,佛学者谈玄,玄学者论佛,所以生于当时的文人重视虚幻之相,用玄学与佛学的知识来阐释义理,所以避免不了望文生义,对于此说法,后人应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观念来理解。另外在古代这种说法尤为推崇,并且使用广泛,如《全宋词》中辛弃疾《水龙吟》:“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贺新郎》:“俯人间,尘埃野马,孤撑高攫。”刘克庄《贺新郎》:“千古惟传吹帽汉,大将军,野马尘埃也。”吴文英《凤池吟》:“万丈巍台,碧罘罳外,衮衮野马 游尘。”吴泳《八声甘州》:“富贵非吾事,野马浮埃。”等等。而在现当代的训诂中,由于学者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结合音韵学和汉字构造等知识从多方面来训诂“野马”一词,所以产生“野尘”“尘埃”之说。并且上下文语境比较通顺,相对于前者“游气”来讲,这种说法还是比较权威。但是2014年光明日报一篇科普文中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现象”说。从而将科学之理运用到训诂之中,这是训诂“野马”的一大突破,我们应当用理性和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种训诂方法。

  除上述几种解释以外,笔者认为,“野马”可作为“一匹脱缰的马”来讲。“尘埃”是自由的,无所束缚的,而“野马”也是自由而不被束缚的马,这样二者看起来就会比较和谐统一,同时也与题目《逍遥游》传达的“人不被空间和时间束缚,要自由自在活动”思想相吻合。另外在古代马作为人日常出行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在成为一匹出色的马工具之前,必须经过驯服,这时的马是一种被约束的,无自由的交通工具,而丧失了其真正的“马性”,而“野马”则不需要被驯服,它具有真正的“马性”。在此笔者认为“野马”在指“马性”的同时也必须“人性”,人在种种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失去“人性”中重要的一面:自由。在这里,庄子用“野马”传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自由的憧憬,这符合庄子的观点和理念,所以笔者认为“野马”之义可从字面之义来理解。

  总之,各种说法都有它自己的渊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解释层出不穷,不管是何种解释,我们都应该持一种客观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避免陷入主观而狭隘的误区。另外,也要持一种怀疑和思考的态度来看待种种观点,不迷信权威,在他人观点中提炼自己的观点。

  [1] 马启俊.《庄子·逍遥游》“野马”注释商兑[J].学术界,2015(05).

  [2] 蔡觉敏.浅论庄子与屈原之作的“拉杂”——庄子与屈原比较之一[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鲁立智.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考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 唐丽珍.《逍遥游(节选)》教材注释商榷[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4).

  [5] (晋)郭象,(唐)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01).

  李平(1993.11-),女,汉族,河南原阳人,大学本科,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H141

  A

  1672-5832(2016)07-0178-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