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中避免丑
欧利琳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第一,17、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思想运动中,德国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的代表作品《拉奥孔》中,比较了,“拉奥孔”这题材在雕塑与诗中的不同之处,论证了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与局限性。对于文章中提出的美,本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美并不是单纯的指美的东西或者绘画形式上的美,或者描绘美的事物,而在美术作品中表现高尚的精神、人生的感悟等等也是艺术美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好的事物充满希望和感悟鼓励着我们继续向前,也是人类的精神支柱。比如我们比较了解的作品《拾穗者》《播种者》《三等车厢》等,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并没有描绘出美丽的人物形象或者华贵的服饰,与文章中提到的美是有一定的不同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的角度看来,这些作品却是美的,因为作品中体现出了一种精神,是对生活中事物的触动,表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如雷诺阿所说: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已经很多了,我们应该表现一些快乐的事物,而他的一生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话,都在描绘欢乐的事物和人,哪怕到了晚年得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画面依旧色彩明快充满欢乐青春活力,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的精神将会深深感动着人们,在他的绘画中也许看到的不仅仅只是美丽的东西,更多的是平凡坚持的精神。
第二,在古希腊人来看,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这个论点既然建立,必然的结论就是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至少要服从美。这个观点中对于艺术中美的观点过于绝对,在绘画艺术中画面的一切效果或者调整都是为了画面最后的效果而服务,并不完全是为了美服务。在古典主义时期,绘画艺术大部分主流观点确实是以美为最高准则,如大维特的《拿破仑加冕》、《萨平妇女》,安格尔的作品《泉》等作品都是表象出来美的效果,画面的任何调整都是为了画面最后美的效果服务。《泉》在表现女性形象上结合了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女性美丽的全部因素于一个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女性的美。但是这样的作品并不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美。当造型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在科学和前人对于艺术的研究基础上,绘画的进步不再止步于表现一种美,而是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所以印象派的人们开始了光和色的重视,莫奈、雷诺阿、巴齐耶在格莱尔的画室学习绘画,格莱尔看到莫奈的画之后对莫奈说:“你不应该这样真实的丑陋的表现她的脚,你应该将你看到最美的脚在她身上表现出来,”莫奈回答道:“我画的只是我看到的真实的东西”,艺术的进步与对画面追求的变化从艺术的本质上推动着绘画的前进,印象派的作品表现出一直研究在不同光线下物体的变化,表现出光的效果,瞬间记录事物色彩的美感。雷诺阿的作品《裸女》大胆的将阳光下的裸女的皮肤,表现出了在树叶的光影下形成的冷色斑点,以前的人是接受不了这样去表现一个美丽的少女的皮肤。印象派的作品不在像过去的画家那样去固定的表现宗教题材、神话、以及物体固定的颜色和形体,他们在描绘事物时对光和色彩感兴趣。印象派就从绘画的本质上推动了绘画的前进,所以对于美是绘画艺术的最高法律在今天看来过于绝对,而绘画中也不单纯的只表现美。
泡生永远停留在了平常自然的水平之下,他的低级趣味使他最爱描绘人的形体中畸形和丑陋的东西,所以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艺术的发展和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当社会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和人民和生活相对稳定的时候,对于艺术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就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因为老百姓只有生活相对稳定以后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消费艺术。荷兰小画派就是在社会的发展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流派,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维米尔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生活当中的普通人物形象入画。他的画面显得朴实安静、温馨、色彩明朗和谐而厚重,作品中并没有过多描绘美的事物,但是却感受到了一种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或者像农民画家米勒的作品,描绘的作品《拾穗者》、《晚钟》、《牧羊女》等作品都是一些朴实的劳动人民。《拾穗者》画面当中的劳动人民朴实而生,画面宁静而安详,农民笨重的身躯、衣衫褴褛,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贫苦劳动者的辛酸与痛苦,也表现出画家对于贫苦人民的深深怜悯与同情。作品的表现手法简洁朴实,丰富的色彩和谐的画面,展现出了迷人的乡村风光,虽然是我们生活中普通的场景却有深刻了寓意并英气我们思考。米勒他的一生生活都很艰苦,也许生活条件和绘画条件都比不上其他画家,但是他却描绘出了最感人的作品,因为他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感正是他自己亲身的感受,也许生活过的清贫,但是却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艺术作品与普通的人们也更能产生一种共鸣。
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激烈的身体的扭曲和最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也不得不把身体的痛苦冲淡,把哀嚎变为轻微的叹息。我认为,所有的艺术品当中出现的事物或者表现,都是为了最后艺术的效果而奉献,只要能达到最后的效果,作品中的一切调整都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调整不仅仅只是把痛苦的冲淡,也可以着重的表现,比如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作品。在当时的哲学和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而不仅仅只是表现美的事物,他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呐喊》画面中的男子面部扭曲,整个画面动荡不安,人物形象夸张,笔触大胆奔放、色彩对比强烈,红色、黄色、墨绿色形成强烈对比,造型夸张简洁,情绪被夸张化,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表现出了画家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战争的恐惧和自己不安的心理特点,作品中虽然没有表现出美丽的事物,但是却没有别的艺术能这样深刻的深入人的灵魂之中吧。心灵的美与丑一并展现给世人,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赤裸裸的描绘人类的丑恶。
第三,通过以上几点结合作品,我认为美并不是单纯的指美的东西或者绘画形式上的美,或者描绘美的事物,在美术作品中表现一种高尚的精神、人生的感悟等等也是艺术的一种美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向往美好的事物。也是美好的事物、希望、人生的感悟等等因素鼓励着让我们继续向前,也是我们人类的精神支柱,所以我认为艺术的最终的目的是美,但是这个美并不是文章中提到的绝对的美,而是相对一直艺术中对于人们精神上感悟的美。
欧利琳(1989.10-),女,汉族,重庆大足,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类油画。
I106
A
1672-5832(2016)07-017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