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北京 100000)
新媒体时代下《金融时报》在中国的发展
来莎莎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北京 100000)
英国《金融时报》是在1888年创办的著名国际金融报纸。在近130年中,该报一直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和深入的分析解读,在行业中取得巨大声誉。从刚创办的一张报纸,到如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际金融媒体,《金融时报》紧跟时代的变革和媒体技术的更新。其在中国本土化的经营也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绩。
1 发展简史
1888年10月,James Sheridan 及其兄弟在英国伦敦创办了《金融时报》。创办之初,该报主要服务于伦敦市的金融从业人员。为了和其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金融新闻》(Financial News)区分,《金融时报》于1893年1月首次以浅粉色新闻纸印刷,形成独特的风格,并一直延续至今。在竞争57年后,1945年两报合并。1957年,英国皮尔森集团买下该报,之后该报不断蓬勃发展,在尺寸、阅读量和报道版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正是在这一时期,该报开始打开世界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派驻记者,逐渐变成全球性媒体。根据普华永道(PwC)2011年的审计数据,英国《金融时报》平均每日拥有 220 万遍布全球的读者,拥有包括印刷版和电子版在内的付费订阅用户超过 600,000位。①
2015年7月,《金融时报》以8.44亿英镑(约13.1亿美元)的价格,被日本媒体公司日经新闻(Nikkei)收购。这也宣告培生集团对金融时报58年的所有权结束。②
2 编辑理念及内容特点
《金融时报》提倡自由贸易,支持全球化。近130来,它一直坚持自由市场,反对政府干预。《金融时报》分为两叠,第一叠是重大新闻版,主要是英国国内和世界上重要新闻报道,以及有关政治和经济的社评,使读者对国际事务能有全面的了解。除了该报记者,不少国家的领导人、政要以及学术领域专家都在该报上发表重要评论。第二叠是“公司与市场”新闻,刊登国际公司与市场的新闻报道与分析。
与西方很多媒体所提倡的“客观主义”不同,《金融时报》并不满足于仅仅将信息“客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大部分的新闻几乎都是“消息+言论”的形式,报道中夹杂着独立的分析和评论,而且往往从多方面对一个议题进行解释和评论,使读者对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其中,评论板块 Lex 专栏已成为 《金融时报》 的一大特色:从1945年开始,由著名的政界和商界人士发表一两篇专业性的政经分析文章,该报自称其为议程设置专栏,其中的评论具有重大影响力。
3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发展
3.1 营收模式的转变随着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不断挑战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传统媒体纷纷倒闭或被并购,而金融时报集团积极改革,逆势增长。目前,大部分主流媒体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不靠发行营收。因此,当广告转移至新媒体时,传统媒体的营收大幅度降低,而金融时报集团并不完全依靠广告,其来自纸质版和网站付费订阅的收入占比不断攀升。除了纸质版,《金融时报》还为多个平台提供订阅套餐,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网站等,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在2002 年,金融时报网引入收费制,根据不同的套餐对不同用户收取不同的费用。令人意外的是,采用该收费政策后,用户量明显上升,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下跌。2003 年下半年,该网站首次赢利。2005 年推出免费下午版后,网站流量和收益进一步增加。只要在金融时报网注册,订户都会受到当日重要的财经新闻和评论,但有些文章则需要收费订阅后才能看。③2012年,数字订阅量超过报纸的发行量。如今,这一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尝试,如国内的《财新周刊》,免费内容在将来不会一直被视作是成功的商业模式。
3.2 FT网站的发展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今的传统媒体均开始整合资源,打造拥有报纸、杂志、视频、网站等多媒体形态结合的全媒体平台。1995年,《金融时报》有了自己的网站FT.com。同绝大多数媒体一样,最初网站的内容主要是从报纸上进行摘抄,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达到更高的影响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FT 网站已经完全不是简单的报纸版电子化,除了报纸内容以外,金融时报集团的其他产品,包括专题、报告、会议、书籍、教育、咨询也都在其中;网站上博客、视频、注册会员邮件 RSS、新闻订阅等Web2.0 服务也一应俱全。
4 《金融时报》的本土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媒体开始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动态。《经济学人》在2012年专门开设了中国专栏,这是它继1942年开辟美国专栏后首次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作为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媒体,《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及路透社等媒体争相进入中国发展。金融时报集团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是其全球业务的重要支点。2003年,该集团开始在中国发展,并于当年在香港出版《金融时报》亚洲版,同时还建立了金融时报中文网——FTChinese.com。《金融时报》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李汀曾说:“亚洲,特别是大中华地区,是目前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在这个地区,富有国际视野,关心商业经贸问题的读者越来越多。在我们遍布全球的读者中,对高质量和立场独立的亚洲报道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在其他报纸削减开支的同时,我们挺进亚洲扩展 FT 市场的原因。”④
正因为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外资媒体纷纷进入中国,由于政府限制及语言等原因,开设中文网站是吸引中国民众的一大捷径。因此,《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均创办了中文网站。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6月的中国财经网站中,FT中文网排名16,是唯一进入前20的外国媒体网站,甚至超过了国内著名财经媒体《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的网站,由此可见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同时,该网站排名还远远超过主要竞争对手《华尔街日报》的中文网站(后者在2016年6月的排名中位列50名之外),而其他如财富中文网位于36名,路透中文网位于40名。⑤由易观智库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3月的财经资讯类的APP排名中,FT中文网APP位列第10,同时其英文版APP排名位列19,这对于一家外媒来说是非常耀眼的成绩,进一步证明金融时报集团在中国经营的成功。
金融时报网站有欧洲、美国、中东、亚洲、印度及英国本土六个版本,语言均为英语,首页的内容相差也不是特别大。但中文网与上述的六个版本则有明显的差异,金融时报中文网并不是简单将其英文版的内容翻译成中文,而是根据中国的受众进行了较多本土化的尝试。
首先是内容本土化,中国的新闻数量始终是最多的,首页有关中国的新闻和评论超过一半,内容不局限于中国的经济,而是涵盖政治、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时下中国最关注、热点最高的问题都涉及到。例如,中国南海问题、中美贸易战、中国新一季GDP数据分析、产能过剩等问题都有大量篇幅从各个角度分析,而且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呈现。
就2016年7月14日的版面而言,首页新闻有:英国新任首相梅的艰巨挑战、分析:周五GDP数据的五大看点、德国发行负收益率国债、奥巴马升级美中贸易战、中国需要与时俱进的主权观、家族企业传承:富不过三代?、目的地旅游,“被巨头们遗忘的角落”?、特里萨·梅正式就任英国首相、特里莎·梅是谁?、短线视点:煤炭价格迎来春天?、不要对经济增长的未来盲目乐观、法国商界的性骚扰、绿色和平就中国发电能力过剩发出警告、中国与欧盟同意建立双边钢铁“平台”、“保护主义导致世界贸易增长停滞”、KMG提高买断伦敦上市子公司股权报价、南中国海问题与中国的外交困局、中国在南中国海仲裁后警告邻国、美或敦促以外交方式解决南中国海问题、对南海仲裁裁决效力问题的再回应、南海裁决让中国感受到“民族主义双刃剑”、效仿苹果让三星重获动力、中国绿色革命走向全球、英美贸易协议没有快速通道、英镑触底了吗?、循环经济下的照明行业、银行业再次变得炫酷?、假如你要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空客大幅削减A380产量、小米的新长征等30条新闻,直接与中国有关的就有15条。
首页的评论有FT社评:各国需要对南海仲裁保持克制、一场英国“私校精英”间的内斗、如何举办一届盈利的奥运会?、巡视之后,国企改革如何推进?、我们为什么不再信任专家?、A股何日“牛”再来?、创始人困境、FT社评:全球难戒“石油瘾”、自动驾驶汽车惨案的警钟、达拉斯袭警事件的惨痛教训、如何保护零工经济时代的劳动者?、为什么我们在工作时更无礼?其中有3条是专门评论中国问题。
内容的本土化离不开人员的本土化。通过雇佣本土的内容制作者,跨国媒体同样可以提供受众熟悉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在这方面,FT中文网聘用的人员从主编到各方向的编辑基本都是中国人,很多已经有多年的财经媒体从业经验。原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他曾在BBC工作10余年,获BBC奥纳西斯旅行奖;继任的王丰曾任《南华早报》网站主编、路透社中文新闻部主编、路透中文网主编。
此外,FT中文网邀请了不少中国专家学者对特定的政治经济事件进行评论,观点独到深刻而且对中国国情又有着深刻了解,包括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系教授唐世平、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李海涛、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蒋豪、凤凰国际智库研究员李江等都为FT中文网撰稿。FT中文网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专栏,像许知远的《中国纪事》、徐达内的《媒体札记》、丁学良的《中间论坛》、张力奋的《中西两半录》等,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方方面面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FT中文网也为读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除了每篇新闻和评论之后的跟帖留言,网站还设置了“读者有话说”这一板块,将读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呈现在网站上,拉近了受众的距离。此外,“FT商学院”栏目中有“互动测验”,包含“一周新闻小测”和“测测你的新闻IQ”,生动活泼,可以帮助读者掌握了解一周发生的重要新闻。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每日英语”栏目可谓是一大亮点,包括“FT英语电台”、“双语阅读”、“金融英语速读”、“原声视频”等内容,使中国读者在了解新闻内容的同时提高英语,特别英语速读,会计算读者阅读速读,并且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有一些测验题目,这些栏目的设置十分贴心。
虽然不断受到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冲击以及面对国内外同类报纸的激烈竞争,《金融时报》不断变革,拥护新技术,并不断优化产品服务和提高新闻质量,因此得以逆势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该报不断开拓市场,并且致力于本土化,使该报在中国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注释:
①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nancial_Times#History
②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5/07-24/7424319.shtml
③ 万鑫:财经报纸的“圣经”——英国《金融时报》发展策略浅析[J],传媒,2006
④ 董开栋.英国金融时报集团在华发展策略及其启示[J].中国报业.2009
⑤ http://www.iwebchoice.com/html/class_33.shtml 3Months
[1] 刘博洋:外资媒体中文网在中国的本土化尝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8
[2] 万鑫:财经报纸的“圣经”——英国《金融时报》发展策略浅析[J],传媒,2006
来莎莎,女,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
G216.3
A
1672-5832(2016)07-0077-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