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互联网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200
时 宏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互联网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时 宏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互联网思维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在互联网时代,只有真正的领会和把握了互联网新思维,把其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中,才能强化其实效性,并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

  互联网思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互联网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不断突破,还体现了新的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出现,很多人把这种新的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其概括为“ 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思维视角出发,科学理性地分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 互联网思维概念及特点

1.1 互联网思维概念

  目前,互联网思维在概念上是一个全新的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种用来指导人类思想,简单、极致、用户至上、社会化的创新思维,对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进行思考的方式。[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生态做出网络化思考,既要重视开放环境中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积极意义,也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2]

  1.2 互联网思维特点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全方位渗透于人类社会各方面之后形成的一种思维特质,它不仅带有互联网时代的烙印,还具有颠覆式创新、平等性参与、主体性体验、效能最优化等显著特征。

2 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启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性的问题,是思想品德、作风意识、行为习惯、为人处事以及对人、对家、对国、对社会、对自然的准则态度问题。从注重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根本要求。目前,正处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启发,这些启发有利于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张耀灿、郑永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狭义上是指按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结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比,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3]

  2.2 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启发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才够不断的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认可。互联网思维强调颠覆式创新的特征,体现在思路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好教学设计。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反馈

  在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一方面,教育者在进行教育前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然后根据受教者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大学生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要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注重大学生的体验感受。从而实现其思想品德的发展和完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有效的互动大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快速有效的实施,就必须要构建良性的互动大环境。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搭建一个开放、共享、共赢的互动平台,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机制、政策等全面而深刻的转型,让它们更好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最后,要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所急需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由家庭、学校、社区、传媒、社团和政府等方面构成的通力合作体,来支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

3 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必须以一种客观的、辩证的视角去把它结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把握好度,看到两者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充分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利用互联网媒介,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打造多方共享、开放、共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特蕾莎.布朗等.互联网新思维:未来十年的企业变形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国启,孙 禄.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

  [3] 金绪泽,魏 冉.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时宏(1991.09-),女,汉,河南新乡,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G641

  A

  1672-5832(2016)07-0044-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