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边城》与《雪国》女性形象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209
向 建 田琳艳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边城》与《雪国》女性形象分析

  向 建 田琳艳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边城》与《雪国》是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体现了两位作家对生命和人生的独特思考,作品中他们都塑造了较为典型的女性形象。作品的女主人公不仅在形象上有着相似性,而且二者都具有相似的悲剧内涵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同时还保有着作品自己的特点。

  女性形象;爱情韵味;生命思考

  《边城》写于1934年,《雪国》写于1935年,分别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和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差不多同时出现,均在本国的文学界都占有重要地位,享有极高的评价。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着对生命的一种思考,都可以认为是以一种对世外桃花源的世界的描绘来反衬现实,逃避现实,甚至是对抗现实。两部作品是以一个爱情故事为主线索开展起来的,在这个爱情故事里,作家浓墨重彩的塑造了几个富有鲜明形象和典型特征的女性。这些女性在众多相似的同时又存在着不同的女性特质和情感韵味。

1 纯洁美好的人物形象

1.1 美丽、柔韧的翠翠

  山美水美人更美,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翠翠从小无父无母,但在外公的照顾下,也长得聪明健康,活泼可爱,生活艰苦却从不抱怨。在与傩送的爱情故事里,展现了她对爱情忠贞与执着。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段纯洁与凄美的爱情,开始时一切都是那么纯净自然,“茶峒”是那么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而翠翠是那么一个“爱”与“美”都具备的完美形象,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也只能以悲剧告终,天保的身亡,傩送的出走,祖父的死去,让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无疾而终。

  沈从文先生用他那抒情、诗意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唯美“湘西世界”。在那个遥远的古城,生活着一群淳朴的人们,而美丽的湘西少女更是让人魂牵梦萦、无法忘怀。老船夫外公为这个美丽的外孙女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翠翠。祖孙两人傍着清清的河水,摆着一条人们互通来往的渡船,一只黄狗也成了他们相依为命的伙伴。

  十四岁的翠翠是那么的纯洁而又惹人怜爱,清明如星星般的一双眼眸,天真活泼,处处散发着少女的无限活力,但又总是那么的乖巧,从不让祖父担心,心地善良的她从不去想一些残忍的事情。可是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和她相依为命的祖父离她而去,失去了祖父的守护,伤心过后,翠翠在一瞬间长大了,她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思考,开始变得成熟。这个在水边成长的女孩儿,性格如水般柔韧。沈从文将水的特质和灵动赋予了她,她淳朴、率真、自然,有水之柔韧、清纯。她终日与水为伴,甚至她的命运发展始终与水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她的生命有水一般的忧伤与寂寞。

  总而言之,翠翠就是作者倾注“爱”和“美”的理想艺术形象,并且是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理想相互碰撞所成熟、完善起来的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她具有聪明健康、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懂得人情、聪慧温柔、矜持、娇气,而且有民间女子那种内向的文静、腼腆和朴实无华。翠翠的身上似乎重复着与母亲相似的悲剧,但是翠翠和傩送没有像母亲和军人那样双双殉情而死,从文中分析得出翠翠远比她绝望的母亲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地面对她的爱情。她总是怀着希望和自己的坎坷命运作持久地抗争。显然翠翠形象的塑造倾注了作者同情和讴歌的激情,流露着理想化的一种色彩。

  1.2 洁净、奔放的驹子

  在洁白美丽的雪国世界里,川端康成笔下的驹子是洁净、奔放的。虽然她们生活的环境大为不同,一个在白茫茫的雪国,一个在僻远的边城小镇,相隔千米之遥,无任何交集可言,可是她们的身世却很相似,翠翠从出生便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儿,从没感受过父母的呵护。同样主人公驹子是出身贫寒的弱女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沦为山村艺妓,且有多次被变卖的不幸经历,经历了人世间不堪忍受的沧桑。然而她却没有湮没在那个纸醉金迷的世界,而是鼓起勇气,承受着生活强加给她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挣扎着顽强的生活下来,沦为艺妓,却不甘堕落,对生活很认真,有着执著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坚持写日记、喜欢读小说、苦练三弦等几个细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虽沦落风尘却仍能坚持所爱。文中作为陪衬的驹子与行男的关系,小说叙述得很模糊,但两者之间没有爱情,这一点是很清楚的。驹子爱的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岛村。尽管她清楚岛村不属于雪国,不属于自己,这场感情注定无果,但她仍由衷地爱着、恋着、盼着岛村。当岛村揶揄说要去看她的“未婚夫”的坟墓时,直率的驹子大为恼火,她“陡然地跷脚站起来,直勾勾地盯住岛村,冷不防地将一把栗子朝他脸上扔去”。驹子的认真和倔强也以这有力的一掷显示在岛村的面前。

  川端康成在《我的美丽在日本》中曾说:没有杂色的洁白,是最有色彩的。沈从文把水清明透彻的特性寄托在翠翠的身上,川端康成则把雪洁净飘忽不定的特征赠与驹子。与翠翠健康、自然、柔韧美有所不同,驹子的美在洁净,驹子给岛村的第一印象便是洁净的出奇。川端康成用洁白的雪来形容她,并将洁白的雪融入驹子的生命中,这不仅呈现了她的洁净之美,同时让我们看到当洁白的雪铺满大地,发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就像像燃烧的火焰照亮这个世界,顿时让人觉得生命充满无限活力与热情。当然,驹子的美正是来源于对生活和爱情的热情追求。在生活中,她不断地学习,努力让自己变优秀,明知爱情在岛村眼中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徒劳,可是她却不管不顾的如飞蛾扑火般去舍命追求。

2 且悲且美的爱情韵味

爱情是一种与爱相关的,被强烈吸引的一种有表现力而快乐的情感。作为最为个人化、自然化的人类情感,本质上是道德社会赋予的,同时爱情也是相对的,但被普遍认同的是,爱情是在人际关系中对某个个人产生的一种特殊而极为重要的感情。《边城》与《雪国》,最成功的莫过于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围绕女性形象,翠翠和驹子都陷入三角关系的恋爱中,她们所渴望的爱情最终被淹没在社会环境中,因此,唯美的爱情总是伴随着悲伤与哀愁。

  2.1 翠翠的爱情是涓涓细流

  生活在湘西河边的翠翠,水可以说是她的另一种化身,因此她的爱情也就像涓涓细流一样,从湘西的渡口流出。春去秋来,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已经到了豆蔻年华,在她的心里已经有了爱情的种子。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跟着祖父去城里看划龙船,由于爷爷外出,直到天黑,爷爷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二老傩送和翠翠就这样意外的巧遇了,虽然他们两人遇见后有着简单的看似不愉快的对话,可是却在彼此心中留下了印象,翠翠心中爱情的种子似乎在苏醒,以致在后面的中秋节,在翠翠的心中是很平淡普通的,就算过年时热闹的舞狮龙灯都赶不上端午节在翠翠心中的美好。下一个端午节在翠翠的期盼中来了,她邀请祖父去城里,这正是她心中爱情种子的发芽,她见到了她想见的人,同时也遇到了豪放豁达的天保,就这样,兄弟二人看见翠翠后都对她恋恋不忘。回到家以后的翠翠也发生了变化,就像种子有了春雨的滋润在迅速的生长,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不仅在白天,而且出现在梦里。每每遇到有人婚嫁的场面,总要瞧瞧甚至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看。同时也喜欢把一些好看的花儿戴在头上。翠翠的爱情可以说是在慢慢的开花了,这个过程就如同涓涓细流一样。

  祖父也看出了翠翠的心思,想想翠翠的母亲,于是他决定要给翠翠一个着落。在这场三角关系的恋爱中,祖父为了挑选一个对孙女更好的人,于是指点二人走“马路”,给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看谁的歌能把翠翠的心唱活。在美妙的歌声里,翠翠心中的爱情之花已经绽放,象征着美好爱情的虎耳草也出现在梦里。可是悲剧却悄然无声的来了,天保的死让这一切突然消失,顺顺一家再也不能接受翠翠,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也难过离开了,但什么时候回来却是谁也不知道,也许是明天,也是明年,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的爱情之花还没结果就这样伴随着哀愁的寒风凋零。

  2.2 驹子的爱情是寂静无声

  生活在茫茫雪国的驹子,她的爱情就像一片洁白的雪花,在天空中无声息的飘飘落下,似乎没有来过,驹子迫于环境而成为一名艺伎,对于这样的驹子,可以说是很难在拥有一份正常普通的生活,更何况是想拥有一份完美的爱情呢?

  岛村与驹子有三次幽会,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驹子心中是明白的,知道他们之间是不可能有好的结局,可是当她和岛村进行交谈后,她开始掌控不了自己的心了,如此爱情的开始,注定是带着悲伤的。在第二次、第三次的幽会中,岛村已经下定决心分手,可驹子就像一只扑火的飞蛾,为了爱不顾一切,但心中却是无比的矛盾与痛苦,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像是水中之月,看似美好,可是不能经受住一丝外界的干扰,那怕是一缕清风也会带来毁灭性破坏。当黎明的太阳升起时,水中再也没有月亮,似乎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就这样寂静无声,像极了驹子的爱情。

  翠翠对爱情有一种懵懵懂懂的认识,她对待爱情的开始的态度是有些逃避,进而有些含蓄,最后是遥遥无期的等待,虽然她的心中对自己的爱情有着明确的选择。而驹子就像雪花一样在寒风中肆意的飞舞,胜过流水的沉稳,面对爱情,驹子大胆的追求和执着,虽然内心是无比的矛盾,可是她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能亲自送岛村上火车,她甚至没来得及看行男最后一眼,即使叶子跑到火车站来苦苦的哀求他回去,她依然坚持目送岛村离开。

  《边城》与《雪国》中的爱情故事都是美丽中渗透者哀愁,都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曲带着悲剧色彩的纯爱恋歌,只是《边城》更加纯净一些,它的美更在于她的悲剧性。《雪国》则更加悲凉一些,她的爱情悲剧让人产生一种充满同情的心里。两部小说都是在平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将人生的悲剧,人生的无常传达出来。两位作者以自己的创作背景,表达方式,艺术风格展现出不同的文学魅力,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文学世界。

  [1] 史永霞.《边城》与《雪国》——千古不磨的珠玉.日本研究.2000.93-96、

  [2]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美学观[J].民族文学研究.1991

  [3] 张英.论《边城》的审美理想及现实意义.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42

  [4] 沈从文:《边城及其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者,2009版,第5页

  I313

  A

  1672-5832(2016)07-0040-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