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从接受修辞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反问句
武 杨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反问句是说话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自己的语言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使用的一种策略,说话者将所要表达的观点的逆命题与疑问的方式相结合,构成新的话语,即为反问句。本篇文章,从接受修辞学角度分析话剧《雷雨》中的反问句,通过反问与否的语用价值的前后对比,总结出反问句在日常交际生活中的巨大效用。
接受修辞学;反问句;语用价值
1 接受修辞学与反问句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不同的修辞手段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效果,反问句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可以从某个方面最大化地达到表达者的言语目的。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对反问句做了充分的论述,他认为表达者事实上没有疑问,认为“问者对某一问题明明已经有了确定的见解,只是用疑问语气或者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为了增加表达效果,而不是期望听话人回答,这类句子又叫反问句或反诘句”。汉语句型与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对现代汉语句中的联系双方进行动态的分析时,应将其放在语境中,即联系双方的主体意识、语言环境和句子表达的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反问句,可让我们注意到这些细节,从而学以致用,在日常交际中,注意反问句的使用。
那我们应该怎样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在现代汉语反问句中获取隐藏的信息呢?根据谭学纯在《接受修辞学》中的理论,“在修辞过程中,接受者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接受者作为语言交际的一方,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参与修辞表达的意义生成。”“当接受者的主体经验能够使他对给定的修辞话语做出审美反应时,表明了相对意义上最佳交际效果的实现。反过来说,实现最佳效果的可能性大小,以接受者的经验、审美经验和文化经验的丰富程度为前提。”接受者各方面的经验影响着表达者对信息的选取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分析反问句时,应对比反问与否所产生的不同的语言效果,分别进行分析对比。
本篇文章主要是利用接受修辞学的理论来解释及了解这种特殊句式在话剧《雷雨》中是怎样实现其语用功能的。邵敬敏先生在其著作《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中根据“反问语气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往往显示不同的语用意义”,大致将反问句进行了归类。本文主要从反诘程度等级弱级中的困惑意进行分析。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例子来看。
2 对《雷雨》中反问句的具体研究
邵敬敏先生在其著作《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中对困惑意是这样表述的:即对已发生的事情、行为,感到很不理解,实际上认为不应该或者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行为,但这种不理解的程度相对地讲并不十分厉害,更主要的是表示一种困惑不解。例(1):
鲁四凤 老爷吩咐的。
周繁漪 我并没请医生,哪里来的药?
鲁四凤 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今天早上想起……
语境:周繁漪是《雷雨》这部剧中,形象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之一,而她一出现,势必和药有一定的联系;周朴园坚信自己的家庭是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自己教养出来的孩子都是“健全的子弟”,作为一个专职的暴君,用他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来维护这个家庭的圆满和秩序:让周繁漪喝药,用尽各种手段,使周繁漪就犯,以示自己在家中的至高无上。
分析:对于突然间冒出来的药,周繁漪非常不理解,觉得自己都没看过医生,怎么就会有药喝呢?但是,对于鲁四凤说的话,似乎又像是在对周繁漪述说着老爷对她的关心,而对于“疯”的周繁漪当然知道这种所谓的关心,是为了让自己完全成为老爷的奴隶、服从的榜样。所以周繁漪便问道,“我并没有请医生,哪里来的药?”以反问的形式在鲁四凤面前对周朴园的“体贴和关心”作了弦外之音的回答。并不是直接说周朴园的专制,而是以自己的困惑,带动鲁四凤的思考,让鲁四凤自己得出结论。或许鲁四凤明白周繁漪的苦心,但是她也明白,自己也是周朴园“奴隶”中的一个。试想,如果周繁漪并不是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我们来看下效果:“我并没有请医生,不会有药的。”这样平淡无奇的语句,显然无法引起鲁四凤的思考,也非周繁漪的本意了。
例(2):
鲁四凤 (奇怪地)太太!怎么您下楼来啦?我正要把药送上去呢!
周繁漪 (咳)老爷在书房里么?
语境:鲁四凤端着药碗想给周繁漪送过去,但是到了饭厅们前,就看见周繁漪站在那里。
分析:周繁漪在饭厅里待着,对于鲁四凤来说,是不合常理的。因为她认为周繁漪病了,应该躺在自己楼上的房间里,而不是待在楼下。端着药碗的鲁四凤看到周繁漪人不在楼上,而是在楼下的饭厅里,鲁四凤表示不解,这里的不解在鲁四凤的情绪上表现为“奇怪地”,并且用反问的语气,来向周繁漪说明自己的困惑。然而,两人的地位并不平等,周繁漪无所谓她的困惑,也没必要回答她。直接略过她的疑问,向鲁四凤进行提问。这里,鲁四凤用反问的语气,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困惑。确实,周繁漪收到这类讯息,但是作为主人和仆人的关系,周繁漪只是用一个“咳”的动作或者声音来作为回应。
反之,我们看看如果鲁四凤没有用反问句,会是什么一种效果:“太太,你下楼了,我正要把药送上去呢!”很显然,陈述的句式无法诠释鲁四凤“奇怪地”心理。不仅如此,也会让周繁漪认为连一个下人也都不关心自己。但是用反问的句式,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3 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反问是通过问句曲折地表达说话者自己的意愿或者观点,说话者的真正意思包含在问句之中,说话者根据听话者(接受者)的各个方面的接受能力出发,结合自己的意愿,发出了反问,起到了各种不一样的语用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各个语用效果的反问句随处可见,这种修辞手法在口语中表达情感、传达情绪更是有着莫大的作用;而生活中的很多时候,平淡无奇的陈述句无法达到自己原本想要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从听话者(接受者)各个方面的接受能力出发,结合自己的意图使用反问句,在交际过程中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谭学纯.接受修辞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7-34.
[2]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合肥: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1996
[3] 《雷雨·第一幕》 曹禺.
H15
A
1672-5832(2016)07-0037-01


最新评论